1) Rutherford Back scattering spectroscopy;RBS spectroscopy
卢瑟福背散射谱法
3)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scopy RBS
卢瑟福背散射谱学
4)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scopy
卢瑟福背散射
1.
The mixing effect of three different film/substrate systems, Ti/Al, Al/Ti and Ni/Ti, which were irradiated by intense pulsed ion beam, was studied with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scopy (RBS).
采用卢瑟福背散射(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scopy,RBS)方法对强脉冲离子束辐照Ti/Al、Al/Ti 和Ni/Ti三组薄膜/衬底体系所形成的混合层进行了研究。
5) RBS
卢瑟福背散射
1.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Rb in Ion-exchanged KTP Waveguide by RBS
卢瑟福背散射分析离子交换KTP波导的Rb元素分布
2.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RBS) spectrum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Ti concentration depth profile in H13 steel after Ti ion implantation.
利用卢瑟福背散射谱测量了离子注入表面的成分 ,并采用逐层递推法得出了钛在H13钢中的浓度深度分布 ,借助掠面x射线衍射考察了注入表面的相结
3.
By synchrotron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Rutherford back scattering(RBS),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oxidized Ni/Au contact to p-GaN anneal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in air are investigated.
用卢瑟福背散射(RBS)和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p-GaN上的Ni/Au电极在空气下不同温度合金后的微结构的演化,并揭示这种接触结构的欧姆接触形成机制。
6)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
卢瑟福背散射
1.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 (RBS) demonstrates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Fe or N atoms varies gradually from the substrate to the surface through the whole thickness of the films.
卢瑟福背散射分析结果表明,铁、氮两种原子的密度沿膜厚度方向呈梯度变化。
补充资料:卢瑟福
卢瑟福(1871~1937) Rutherford,Ernest 英国物理学家。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南岛纳尔逊南郊,1937年10月19日卒于剑桥。1895年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学院获硕士学位后赴英入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成为J.J.汤姆孙的研究生。曾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教授(1898~1907)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1907~1919)。19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孙主持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1925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主席。 1898年A.-H.贝克勒尔(见贝可勒尔家族)发现铀自动发射出穿透性很强的一种新的辐射,像X射线那样能使空气电离。卢瑟福不久就证明这种射线与X射线不同,是由两种不同的辐射组成的。他把能够使大量原子电离但易被吸收的辐射叫做a射线(1908年,证实a粒子就是氦核),而把只能产生较少电离但贯穿本领较强的辐射叫做β射线(后证实是电子流)。1900年,他发现钍及其化合物衰变成一种气体,接着再衰变为一种未知的“放射性淀质”。1902年,卢瑟福与F.索迪合作,提出放射现象是一种放射元素原子自发地衰变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放射性元素原子的过程。1908年,由于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贡献 ,卢瑟福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11年,卢瑟福通过 a 粒子散射实验首先发现有原子核存在,并据以提出核型原子模型,这是他对科学的最大贡献。1912年N.玻尔来访,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加上M.普朗克的量子论得到玻尔原子模型,计算结果与由实验得到的氢原子光谱完全一致,玻尔因此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9年,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氮原子转化为质子(氢核)和氧原子,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实现了改变化学元素的人工核反应,很快就成为人们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核技术的重要手段。1920年卢瑟福曾预言重氢和中子的存在。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