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卢瑟福背散射/沟道
1)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channeling
卢瑟福背散射/沟道
1.
Strain in Al I[WTFZ]nGaN thin films caused by different contents of Al and In studied by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channeling and high resolution x-ray diffraction;
卢瑟福背散射/沟道技术及高分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不同Al和In含量的AlInGaN薄膜的应变
2.
Depth-dependent elastic strain in ZnO/Zn_(0.9)Mg_(0.1)O/ZnO heterostructure studied by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channeling;
卢瑟福背散射/沟道技术研究ZnO/Zn_(0.9)Mg_(0.1)O/ZnO异质结的弹性应变
2)  RBS/Channeling
卢瑟福背散射/沟道
1.
RBS/Channeling study on elastic strain in ZnO film grown by MOVCD;
卢瑟福背散射/沟道技术研究MOVCD方法生长的ZnO薄膜的弹性应变
3)  RBS/C
卢瑟福背散射/沟道效应
1.
In this article, the principles of characterizing strain by RBS/C, HRXRD and Raman spectra were thoroughly described.
本文详细介绍了卢瑟福背散射/沟道效应(RBS/C)、高分辨率X射线衍射(HRXRD)和拉曼(Raman)谱等技术表征SiGe薄膜中应变的原理。
4)  Rutherford .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channeling
卢瑟福背散射-沟道技术
5)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and ion channeling
卢瑟福背散射/沟道技术
6)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and ion channeling measurements
卢瑟福背散射沟道技术
补充资料:卢瑟福
卢瑟福(1871~1937)
Rutherford,Ernest

   英国物理学家。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南岛纳尔逊南郊,1937年10月19日卒于剑桥。1895年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学院获硕士学位后赴英入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成为J.J.汤姆孙的研究生。曾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教授(1898~1907)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1907~1919)。19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孙主持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1925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主席。
   1898年A.-H.贝克勒尔(见贝可勒尔家族)发现铀自动发射出穿透性很强的一种新的辐射,像X射线那样能使空气电离。卢瑟福不久就证明这种射线与X射线不同,是由两种不同的辐射组成的。他把能够使大量原子电离但易被吸收的辐射叫做a射线(1908年,证实a粒子就是氦核),而把只能产生较少电离但贯穿本领较强的辐射叫做β射线(后证实是电子流)。1900年,他发现钍及其化合物衰变成一种气体,接着再衰变为一种未知的“放射性淀质”。1902年,卢瑟福与F.索迪合作,提出放射现象是一种放射元素原子自发地衰变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放射性元素原子的过程。1908年,由于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贡献  ,卢瑟福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11年,卢瑟福通过 a 粒子散射实验首先发现有原子核存在,并据以提出核型原子模型,这是他对科学的最大贡献。1912年N.玻尔来访,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加上M.普朗克的量子论得到玻尔原子模型,计算结果与由实验得到的氢原子光谱完全一致,玻尔因此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9年,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氮原子转化为质子(氢核)和氧原子,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实现了改变化学元素的人工核反应,很快就成为人们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核技术的重要手段。1920年卢瑟福曾预言重氢和中子的存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