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可贸易的
1)  tradable [英]['treɪdəbl]  [美]['tredəbḷ]
可贸易的
2)  tradable products
可贸易品
1.
There are four partial traditional opinions in foreign trade to be cleared up: first,exportation is better than importation;second,it is better to produce more tradable products;third,high-tech foreign products are better than primary imported goods;fourth,more exports of manufactured goods can optimize the composition of export production.
要摒弃对外贸易中的传统错误认识,必须走出“出口比进口好、可贸易品生产越多越好、进口高技术产品比进口初级产品好、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应多出口制成品”的四大认识误区。
3)  the continu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
1.
In a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each stage, the thesis adopt the indexes of sector s tendency; the interests of foreign trade; the continu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to expound its contents, and do.
在对各阶段贸易战略的具体论述中,本文尝试分别用部门偏向、贸易利益以及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三项内容勾勒出其特点,又用政策体系分别说明这些内容。
4)  Possibility of trade
开展贸易的可能性
5)  sustainable trade
可持续贸易
1.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Trade Development in China;
贸易与环境的相关性及我国可持续贸易发展研究
2.
Serious issue on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mainly caused by un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model,which includs unsustainable consumption,production and trade models,especially the unsustainable trade growth model and the extensive mode of intensive labor.
因此,中国必须在推动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时,促进可持续贸易,通过绿化贸易政策,以环境优化贸易增长,促进可持续贸易,才能减少并扭转对外贸易的生态环境逆差,实现经济、贸易和环境多赢。
3.
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ultilateral trade systems and trade clauses .
当代国际贸易应当是可持续贸易,即可持续发展的贸易,这就要求发展国际贸易必须兼顾环境保护。
6)  non-tradable goods
不可贸易品
1.
After expanding the TNT model,this paper explains the trade surplus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radable and non-tradable goods department for a long time.
将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两部门(TNT)模型进行扩展之后,从我国两部门经济长期不均衡发展中解释了贸易顺差存在的原因,提出要实现对外经济均衡,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提高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增大非贸易品的生产和消费比例、增加国内总吸收等。
补充资料: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
  《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ArrangementRegardingInternationalTradeinTextiles),又称《多种纤维协定》(MultifibreAgreement,MFA),1973年12月20日内瓦签订,1974年1月1日生效,为期4年,后又经过多次延长。有54个纺织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参加。该协定是进口纺织品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利用关贸总协定主持制定的有关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国际多边协定,谈判达成的纺织品贸易配额和年度增长率协议,也是国际纺织品贸易管理的一种补救措施。1981年12月22日在日内瓦通过《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的延长议定书》,1982年1月1日生效。1984年1月1日《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对中国生效。1984年1月18日《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的延长议定书》对中国生效。
  《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分为四个部分:序言、17条正文、附件1和附件2。其主要内容是:1、协定适用于棉、毛和人造纤维等纺织品和服装,不包括手工织品和工艺品。2、协定列入了灵活条款、增长率等规定,以保证发展中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有一个合理的增长。3、各进口国和出口国根据协定,通过双边谈判确定各自间的纺织品进出口数量。4、进口国在市场紊乱时,可单方面实行限制。5、设立纺织品监督机构,以监督协定的实施和处理成员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纠纷。
  《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的目标,是在纺织品领域里采取特别切实可行的国际合作措施,以达到排除这个领域中存在的困难;主要目的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其纺织品出口收入的大量增加,为在世界纺织品贸易中取得较大份额提供机会;为了扩大纺织品贸易,减少贸易障碍,逐步实现世界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保证这种贸易有秩序地、均衡地发展,并使进口国和出口国的个别市场和个别生产行业避免受到破坏性影响。但实际上,该协定是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实行歧视性的进口数量限制。该协定于1995年1月1日被世界贸易组织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取代。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