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udal ramus

尾(支)叉
4) Ictalurus punctatus(Rafinesqne)

叉尾
6) Branch tailrace tunnel

尾支
补充资料:白腰叉尾海燕
(Fork-tailed storm petrel;叉尾海燕)
国内偶见于东北黑龙江流域。国外分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北部地区。
体形较燕鹱略小而较大于黑叉尾海燕,体长约200毫米,体重约55克。体羽多暗褐色,头部具有黑褐色斑纹;腰、两肋及尾上覆羽白色;胸、腹灰褐色;通体较暗褐。尾形如燕,呈深叉状。
常沿水面疾飞并以脚拍击水面。栖息于海滨一带。以小型海洋生物为食,如小鱼、软体动物及甲壳类等。繁殖于海洋岛上,并在岩石洞穴营巢,育雏期约50天。
虽然嗜食小形鱼类和甲壳类等,但因体形较小对渔业生产危害不大。
国内偶见于东北黑龙江流域。国外分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北部地区。
体形较燕鹱略小而较大于黑叉尾海燕,体长约200毫米,体重约55克。体羽多暗褐色,头部具有黑褐色斑纹;腰、两肋及尾上覆羽白色;胸、腹灰褐色;通体较暗褐。尾形如燕,呈深叉状。
常沿水面疾飞并以脚拍击水面。栖息于海滨一带。以小型海洋生物为食,如小鱼、软体动物及甲壳类等。繁殖于海洋岛上,并在岩石洞穴营巢,育雏期约50天。
虽然嗜食小形鱼类和甲壳类等,但因体形较小对渔业生产危害不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