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林线群落
1)  treeline [英]['tri:laɪn]  [美]['tri'laɪn]
林线群落
2)  forest community
森林群落
1.
Improving the method of plotless sampling for forest community;
森林群落无样地取样方法的改进
2.
A new approach to compute the tree layer coverage value of forest community;
测度森林群落乔木层盖度的一种新方法
3.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and water-holding under different forest community in Yimeng Mountainous forest area;
沂蒙山林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水分贮存与入渗特征
3)  forest communities
森林群落
1.
Complexity of forest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 of three different forest types in Heishiding Nature Reserve, Guangdong;
森林群落复杂性分析:以广东黑石顶森林为例
2.
The size of survey area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per expr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est communities.
研究分析了来自中国、蒙古、缅甸、南非和德国的具有林木空间位置坐标和树种组成的试验地数据,提出了利用模型和数学手段确定森林群落最小面积的新方法。
3.
Studies on the species diversity in the montane forest communitie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is an indispensable means to reveal the patterns of vertical vegetation zonality.
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研究是揭示植被地带性分布式样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变化模式、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带谱和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等。
4)  pine community
松林群落
5)  Tropical forest communities
热带林群落
6)  microcommunity
森林小群落
1.
Based on survey and statistic analysis, this paper takes urban forest microcommunity in Shenzhen as a case study.
以深圳城市森林小群落为例,研究群落个体数与直径、高度、物种数之间的结构相关性;选用10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以丰富度、均匀度、物种多样性的综合指数值和排序,描述和比较深圳城市森林小群落多样性差异和水平;提出蓄积指数的概念和群落综合指数K以及应用于多样性比较的方法;指出多样性分析应考虑胸径结构,树高结构,并统一可比性标准。
补充资料:红树林生物群落
      以红树植物为主体及其伴生的动物和其他植物共同组成的集合体。它们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所特有的生物群落,通常出现于风浪较小、海水较平静的内湾、河口、沿岸沼泽和泻湖的潮间带淤泥滩上,间或生长在泥沙滩、沙滩以及泥沙覆盖的珊瑚礁环境中。
  
  生活环境  红树林生物群落生活的海湾和河口附近的潮间带,受潮汐影响很大。涨潮时,部分或大部淹没于海水中;落潮时,则暴露于空气中。同时,常受雨水和径流的冲刷。这一环境中的沉积物多为淤泥,含水量高,有机碎屑丰富,溶解氧含量低或缺乏,含盐量变化幅度大,一般为10~35‰,在少数河口区甚至低到5‰。
  
  主要生态特征  上述环境对一般生物种类的繁殖、生长并不十分有利,而红树植物等却以特殊的方式,抗击风浪、适应缺氧泥滩、防止海水侵蚀,并繁殖传播,形成了独有的生态特征。
  
  特殊的形态和生理结构  红树植物多数是盐生种类,在形态上具有发达的多通气道的特殊根系(支柱根、板状根、气生根、呼吸根);有独特的繁殖方式──胎萌现象(见彩图);叶片的角质层加厚,形成贮水组织;树皮富含单宁,可达20~30%等。这样,红树植物得以大量发展,在热带、亚热带背风海岸形成大面积的红树林植被带。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景观中,它以深绿发亮的树叶和高大弯弓状的支柱根为特点(图1)。  带状分布  红树林植被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随着由近海向内陆的纵向深入,依次出现不同的红树植物,形成大致与海岸线相平行的优势种分带的现象。具有小支柱根或板状根的桐花树 (Aegiceras)、秋茄(Kandelia)等位于最前缘;稍后是具有庞大支柱根的红树属(Rhizop-hora)和木榄属(Bruguiera)的种;不具支柱根的白骨垠(Avicen-nia)和海桑(Sonneratia)习性很宽,生长在中潮线,甚至可在高潮线。在海陆交界的半干涸地段,则出现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s)、银叶树(Heritiera)、黄槿(Hibiscustiliaceus)等半红树的带状林。
  
  种类单调  能适应潮间带泥滩环境的其他植物和动物种类不多,较为单调,无法与珊瑚礁生物群落的种类相比。但由于红树林以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且这里有丰富的有机碎屑,因而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动物来栖居。动物的种数和密度在不同的潮间带各不相同,如澳大利亚利斯特湾潮间带,共发现有海洋无脊椎动物 164种,其中低潮滩3.8平方公里中有113种,密度为988个/米2;中潮滩白骨壤林1.96平方公里中有59种,密度为257个/米2;高潮滩盐碱地只有3种甲壳动物,密度仅为1个/米2
  
  以碎屑食物链为主 在海洋食物链中,红树植物和林区硅藻是初级生产者,是植食食物链的基础。但在红树林区更为重要的是碎屑食物链。红树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枝条等败落到泥沼之后,被迅速分解成有机碎屑,为红树林区各种生物提供了营养。其数量相当可观,如中国福建九龙江口的秋茄林年掉落量达8.5吨/公顷,泰国普吉岛红树植物的年掉落量为6.7吨/公顷,美国佛罗里达的大红树林年掉落量为8.8~12.7吨/公顷。大量的有机物质经林地细菌、真菌分解,为群落中的底栖动物(蟹、鱼、虾等类)提供了营养物质和繁衍生息的场所。
  
  种类组成  红树植物是海洋种子植物的主要成员。据C.J.道斯1981年统计,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共有18科23属80种。中国学者统计为24科30属82种。它们分别属于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其中最高大的红树高达40米。中国目前已知的红树共有16科19属30种,最高大的为海莲 (Bruguierasexangula)和海桑 (Sonneratiacaseolaris),达15米。
  
  群落中的其他植物主要是海藻,由于淤泥滩环境不适合底栖藻类的固着生长,因而种类不多,常见的有卷枝藻(Bostrychia)、鹧鸪菜(Caloglossa)等。
  
  群落中的动物种类较少,而个体数量却常很大。其特点是由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甚至有陆生动物混栖。在泥滩上常布满五颜六色的蟹类,尤其是具大小螯的招潮(Uca),它们喜欢掘洞穴居;林下动物还有沙蚕(Nereis)等。红树植物的茎干下部和根部常附着有藤壶(Balanus)和牡蛎(Ostrea),寄居蟹(Pagurus)也常在树根和泥滩上爬行,某些滨螺(Littorina)也较多地见于这里。营两栖生活的弹涂鱼(Periophthalmus)既能栖息在树根间营水生生活,以鳃呼吸,又能爬上树干营气生生活,以皮肤呼吸(图2)。在红树林中,还有以海洋动物为食的许多水生鸟类,如鹭鸶、牛背鹭、小白鹭、水鸭,中国台湾还有珍禽唐白鹭。此外,陆生动物及淡水动物(如蜥蜴、蛇类、鼠类和长尾猴)有时也出现在这里。
  
  
  分布  全世界红树林生物群落分布可划分成两大中心:一是西方中心类群,主要分布于热带美洲东西沿岸及西印度群岛,北可达佛罗里达半岛,南至巴西,经大西洋至非洲西岸。其种类很少。另一是东方中心类群,以印尼的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西岸为中心,红树植物分布较前者广,种类也丰富,约有77种。东方中心类群分为三支:一支向北沿孟加拉湾-印度沿岸-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到非洲东岸,包括马尔加什;一支向南,即澳大利亚沿岸;第三支包括印尼诸岛沿岸-菲律宾-中印半岛至中国。由于海洋暖流的作用,红树林的分布超出了热带海域,在北美洲达百慕达群岛,亚洲达日本九州,超过北纬32°;在南半球更远离赤道,达南纬42°的新西兰南部。全世界以马来半岛红树种类最多,生长最茂盛。中国海南岛沿岸,地处热带边缘,红树林高10~14米。随着纬度的升高、温度的降低,红树林的高度逐渐降低、种类逐渐减少,福建沿岸(北纬25°~27°20′)红树林高只有1米左右,构成红树林的种类只有1种。
  
  经济意义  红树林用途较广,其树木可作建筑材料,用于桥梁、矿柱、枕木和桅杆等。有些红树植物可用作药材、香料,果实可以食用或酿酒,从树皮中提取的丹宁可作染料。由于红树植物花多、花期长,可以成为放养蜜蜂的理想区域。红树林具有护堤防浪、净化水污染等用途。红树林区为许多鱼虾、鼠类提供了营养物质和繁衍生息的场所;而这些动物又吸引众多的鸟类、蛇类、鳄鱼和海鱼觅食、停息,使红树林区成为海洋水产农牧化的基地之一。保护红树林生物群落有利于热带、亚热带河口海岸的生态平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