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前工业化时期
1)  Pre-industrial Period
前工业化时期
1.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of City-rural Areas in Pre-industrial Period in England;
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2)  pre-industrialization
前工业时期
3)  the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工业化时期
1.
During the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England,estate was the security fortune,which had the character of scale cost diminishing and which was the base of identity,so many people looked forward for it.
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土地作为一种安全的财富,具有规模投资成本递减的特征,是地位与身份的支柱,人们对之充满了投资的热望。
4)  new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
工业化新时期
1.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and choice newly leading industries in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 in order to look for new growth space, to increas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o speed up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并进一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工业化新时期需要选择新兴主导产业。
5)  Period of post industrialization
后工业化时期
6)  industrial age
工业时期
补充资料:抗日战争时期的后方工业
      1937年至1945年中国西南与西北的工业。在抗战初期工厂内迁的基础上,曾一度获得发展,但后期又陷于衰退。据1937年 9月国民政府实业部统计,全国登记注册的工矿企业共三千九百三十五家,仅上海一市就有一千二百七十九家,占32.5%,而西南、西北广大地区仅有二百三十七家,占6%。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为了保存国家建设力量,支援抗战的军需物资,补充后方的民用供给,国民政府决定大规模地将工厂内迁,并得到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和配合。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拆迁上海工厂,组织了迁移监督委员会。上海工业界随即成立联合迁移委员会,进行迁厂工作。在上海工业家带动下,其他战区工厂也相继内迁,经政府协助内迁的厂矿有四百四十七家,其中迁川者二百四十五家,迁湘者一百二十一家,迁桂者二十五家,迁陕者四十二家。此外,自动迁移之工厂亦有百家,合计共达六百余家。国民政府将沿海厂矿迁至后方,并在四川、云南、贵州、陕西以及湘西建设起新工业区,其具体布局为:四川以重庆为中心,开发沱江和岷江流域的盐、糖、木材及水利资源;湖南以沅陵, 辰溪为中心, 重建电厂、水泥厂及煤矿;陕西西安、宝鸡等处重建电厂和纺织厂;贵州中部与东部开采水银、煤、石膏等矿;云南以昆明为中心,建立电厂、机器厂、钢铁厂及采矿等;广西以桂林、柳州和全县为中心,建立电厂、纱厂及机械厂;甘肃、青海两省开采石油及金矿,等等。到1940年,后方诸省已初步形成十一个工业中心区,对后方经济开发和长期支援抗战起了很大作用。
  
  抗战时期,由于国际交通阻滞,外货来源告断,沦陷区人口、资金大量向内地转移,军需民用消费量大增,使工业品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现象十分突出,加之无外资厂矿竞争威胁,刺激着社会资金不断向工业资本转移,所以内地各省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时期,工业蓬勃兴起,新设工厂如雨后春笋,到1942年底,后方各省厂数已达三千七百五十八家,资本总额为二十亿元,工人共约二十四万人。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1942年后方各种工业产量为:电力196282426度、煤6313697吨、汽油1895724加仑、生铁77497吨、钢3000吨、机床3779台、动力机4475部、发电机5780部、电动机 10513马力、水泥236369桶、硫酸689吨、酒精7885337加仑、 机制纸4250吨、面粉4880000袋、机制纱114100件。由此可见,后方工业已取得相当的成绩,并略具规模。
  
  抗战前期后方工业虽然迅速发展,但到1943年开始走下坡路。新设立工厂数减少,而且规模越来越小;同时许多旧厂出顶、合并、减产,并出现了"以商养工"、"以商代工"等现象。就后方工业中心重庆而言,1943年全市八百七十一家工厂中,停工减产者即达二百七十余家。仅次于重庆的湖南衡阳,1943年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工厂停业。其他地方的情况亦复如此。
  
  后方工业衰退是由于国民政府战时经济统制政策、重税政策、通货膨胀以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蚕食鲸吞造成的。但更大的打击还在抗战胜利之后,据1946年6月的调查,后方中小工厂联合会所属的一千一百一十个工厂中,实际停业者已逾80%,而最为可惜者,即沿海内迁之工厂,其中60%已全部停闭。总之,随着抗战胜利以及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西部工业已走上崩溃的道路。
  
  

参考书目
   银行学会:《民国经济史》,上海,1948。
   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北京,195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