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翻译悖论
1)  the paradoxical nature of translation
翻译悖论
2)  Paradoxes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翻译标准的悖论
3)  translation theories
翻译理论
1.
A Probe in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s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s translation theories;
中西翻译理论差异原因探寻——兼论中国翻译理论的建构
2.
Decoding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F
从归化异化的视角解读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3.
It traces back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generalises some translation theories which can be used to guide trademark words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re correspondingly proposed.
在回顾、总结可指导商标词翻译实践的翻译理论之后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原则。
4)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理论
1.
Reconsideration on Translation Theory——also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翻译理论的再认识——兼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2.
Relationship and application 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English;
科技英语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及应用
3.
Contrastive study of socio-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religious versions and the translation theory;
宗教文本翻译的社会文化影响及其翻译理论之比较
5)  theory of translation
翻译理论
1.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Pound’s achievements in translation,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ranslation upon his writings.
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庞德的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梳理与探讨。
6)  translation criticism
翻译评论
1.
The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Bi s translation activity,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by taking translator as well as social background into consideration.
翻译家毕树棠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半个多世纪间译著颇丰,但对毕树棠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译者背景与社会背景为坐标,对毕树棠翻译活动、翻译策略特征、翻译评论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补充资料:EPR悖论
      A.爱因斯坦、B.波多尔斯基和N.罗森1935年为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而提出的一个悖论。又称 EPR论证。EPR 是这三位物理学家姓的头一个字母。这一悖论涉及到如何理解微观物理实在的问题。
  
  爱因斯坦等人认为,如果一个物理理论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那么物理实在的每个要素都必须在其中有它的对应量,即完备性判据。当我们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却能确定地预言某个物理量的值时,必定存在着一个物理实在的要素对应于这个物理量,即实在性判据。他们认为,量子力学不满足这些判据,所以是不完备的。在论证中,爱因斯坦等人设想了一个测量粒子坐标和动量的思想实验,后来D.玻姆把它简化为测量自旋的实验:考虑两个自旋为 1/2的粒子A和B构成的一个体系,在一定的时刻后,使A和B完全分离,不再相互作用。当我们测得 A自旋的某一分量后,根据角动量守恒,就能确定地预言 B在相应方向上的自旋值。由于测量方向选取的任意性, B自旋在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应都能确定地预言。所以他们认为,根据上述实在性判据,就应当断言B自旋在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同时具有确定的值,都代表物理实在的要素,并且在测量之前就已存在,但量子力学却不允许同时确定地预言自旋的 8个分量值,所以不能认为它提供了对物理实在的完备描述。如果坚持把量子力学看作是完备的,那就必须认为对A的测量可以影响到B的状态,从而导致对某种超距作用的承认。EPR 实在性判据包含着"定域性假设",即如果测量时两个体系不再相互作用,那么对第一个体系所能做的无论什么事,都不会使第二个体系发生任何实在的变化。人们通常把和这种定域要求相联系的物理实在观称为定域实在论。
  
  围绕着EPR悖论,物理学界和哲学界一直有争论。N.H.D.玻尔对EPR实在性判据中关于"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在测量过程中虽然没有对B施加力学干扰,但由于作用量子的不可分性,微观体系和测量仪器构成了一个整体,测量安排是确定一个物理量的必要条件,而对体系未来行为所预言的可能类型正是由这些条件决定的。这样, EPR关联性就可以在量子力学范围内得到合理的解释。对 EPR论证的另一方面的批评,是针对其定域性假设。20世纪70年代以来,根据对J.S.贝尔提出的定域隐变量理论关于相关体系的关联度的判别式(简称贝尔不等式的实验研究),倾向于否定建立在定域性假设基础上的定域隐变量理论,从而增加了人们对定域实在论的怀疑。这意味着把世界看作由空间上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各部分组成的看法不一定普遍成立,支持了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