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北边陲 , 在滚滚的鸭绿江畔 , 也有一座壁画艺术的宝库 , 那就是高句丽故都--集安。至今 , 集安保存着世界上最多的高句丽文物古迹 , 包括山城、陵墓、碑石、上万座古墓和众多的出土文物 , 构成令世界瞩目的洞沟文化。其中 , 古墓壁画为世界绘画艺术的一座丰碑。据《三国志·东夷传》 记载 , 高句丽人深受中原影响 , 对修坟建墓十分重视 , 并有厚葬的习俗 ,“金银财币尽于送死 ”。
在高句丽权贵的坟墓中 , 除陪葬品之外 , 常常绘有五彩缤纷的壁画 , 所用的材料多半是矿物颜料。同时在壁画上还镶嵌珍贵的夜明珠、宝石等等 , 这在中华壁画史上也是罕见的。集安 1966 年曾有 11280座古墓 , 到 1983 年普查时 , 尚存 7627 座。高句丽壁画主要分布在洞沟古墓群中 , 分布范围东西长 20 公里 , 南北宽 3 公里 , 这里还不包括距市区 20公里以外的长川一、二、四号墓。至今 , 已发现 20 座古墓中有精美的壁画,还发现一座书法墓--墨书长文墓。由于没有普遍考察 , 对一些墓没有清理发掘 , 可能一些墓内还有壁画。
集安古墓壁画完成于公元 3 年至公元 427 年 , 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前。众所周知 ,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开始凿建敦煌莫高窟。由此推算 ,集安高句丽壁画创作时间与敦煌早期壁画创作时间基本相同 , 或更早一些。只是敦煌莫高窟历经北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代 , 历时千载 , 相继凿建 , 现保存壁画 4.5 万多平方米。而集安古墓壁画 , 由于高句丽迁都平壤、战乱和封禁 , 长达1500多年一直埋没在乱石荒草之中 , 直到 1949 年全国解放之后 ,我国考古工作者才对集安壁画认真清理和保护。集安壁画尽管蒙受 1500多年的历史尘埃 , 遭受到人为和自然的灾害, 但它仍像一颗明珠放射出灿烂的光华。
集安古墓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 基本可以分成三种。早期和中期的壁画 , 拙朴、雅气 , 充满灵性 , 十分贴近现实生活 , 流露出一种天真和幽默 ,好似一部形象的历史长卷, 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高句丽民族的乡土乡情和社会风貌。在这些壁画上, 人们可以看到:贵族和妻妾宴饮 , 厨房中厨师在烹鱼炒肉。喜爱舞蹈的高句丽人排起长队 , 头戴羽饰, 挥动双臂, 跳起集体舞, 或者表演独舞。市集上的表演更热闹 , 在大树下有耍猴的,表演幻术的, 玩杂耍的。摔跤是高句丽人喜爱的体育活动。大力士们身着短裤 ,赤膊上阵, 双方各将头压在对方肩上 , 手抓对方腰带, 奋力搏斗, 还有老人助兴。贵族出行, 有车辇, 有随从。高句丽人信奉儒、道、佛 , 夫妻一 同前去拜佛。农家小院十分安静, 牛栏里拴着牛。狩猎是高句丽最喜爱的活动 , 不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 都把射猎看成生活的必需。狩猎者有的骑马 , 有的步行 , 有的弯弓回首, 瞄准奔鹿, 有的射中猛虎 , 猛虎逃窜 ,猎犬穷追不舍。茂密的山林中 , 野猪、熊、虎、鹿、狍子、兔、雉鸡、鼬鼠……在出没。策马持弓的武士和两乘牛车正准备运送猎物。争战和扩大疆土是高句丽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 双方将军身披铠甲 , 头戴兜鍪(móu盔), 战马也披着铁甲 , 兵刃相加。双方的步兵也扑打在一起。战胜者举刀砍杀俘虏, 被俘者跪在马前 , 引颈待毙……。
集安古墓壁画除了上述反映生活风俗的内容之外 , 还有极大一部分是神话传说和宗教内容 , 特别是晚期的壁画 , 这种内容占了主体。其中描绘四神的壁画较多。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 这四方之神, 在一些古墓中成了中心主题,独占四壁。流畅的线条,对比的色彩, 夸张的形象 , 神秘的气氛 , 体现出高句丽画师的技艺更加纯熟 , 笔法更加洗练和生动。此外 ,须弥座上的佛祖、菩萨群像、护法狮子、童子、莲花等宗教内容也出现在壁画中。更为引人入胜的是 , 伏羲、女娲、神农氏、飞天、乘龙仙人、驾鹤、仙人、伎乐人、造车的奚仲、神力士和日月星辰也出现在壁画上。这一现象 , 正好说明 , 高句丽文化与炎黄文化一脉相承。高句丽壁画另一个特点是装饰图案。主要有 “王”字连续花纹 , 莲花图案 , 环纹图案等等。这些图案简洁明快 , 富丽高雅 , 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集安高句丽壁画 , 不仅内容丰富 , 色彩鲜艳 , 技巧高超 , 同时自成体系 , 有一个从早期、中期到晚期的发展过程 , 充分显示出它的艺术价值。除壁画数量上不如敦煌之外 , 在绘画内容、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 绘画技巧和绘画材料上, 都不在敦煌之下 , 谈及中国古代壁画艺术时 , 如果说,“西北有敦煌 , 东北有集安”, 这样评价并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