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tigation marker
缓和标记语
2) various modal meanings
缓和语气
3) markup language
标记语言
1.
The paper reports on our research to build machine translation markup language which is based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XML technology.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机器翻译的标记语言MTML(MachineTranslationMarkupLanguage)。
2.
This paper makes an introduction of XML,the new markup language,its supreme advantages,challenges and prospec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disadvantages of HTML.
文章介绍了新一代文档标记语言XML ,并对比HTML的缺点论述了XML的巨大优势、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
4) discourse marker
话语标记
1.
Grammaticalization and its unmarked tendency of discourse marker "haole";
话语标记“好了”的语法化过程及无标化分析
2.
In Mandarin Chinese,the construction"V lai V qu (V来V去)"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its semantic and functional variation:type A represents movement,type B represents time shifting and type C functions as a discourse marker.
共时平面上"V来V去"可分为A、B、C三个次类:A类表空间位移、B类表时间推移、C类为话语标记。
5) Pragmatic Markedness
语用标记
1.
Pragmatic Markedness Equivalence Principle——On New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
语用标记等效原则——翻译理论新发展
2.
It begins with the discussion of markedness, followed by pragmatic markedness.
本文立足于传统的标记理论和奈达的‘等效原则’ ,提出“语用标记等效原则”(12条次则 )。
3.
In view of the undue scanty investigation so far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pragmatics, translating and translation, the Skopostheorie-based thesis ventures to reconstruct the tradi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deconstruct the Pragmatic Markedness Equivalence Principle, vintages of Nida and Hou Guojin respectively.
本文主要研究翻译过程的指导原则和译文评估的量化标准,旨在以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为观照,通过改造经典的等效论和侯国金博士提出的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原则,建立、验证笔者提议的修正模型:基于目的论的语用标记等效翻译。
6) discourse markers
标记语
1.
Much of the research into discourse markers (hereafter DMs) is syntactically and semantically oriented while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agmatic appropriateness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DMs attached to the discourse are inadequately discussed.
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一直以其在句义和语义中的分析占主导,而话语标记语在文中所起到的语用调节和交际调节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重视和探讨。
补充资料:缓和
缓和 détente 泛指紧张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局势的和缓与松弛。特指示器20世纪念70年代前期、8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和美苏关系的和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关系处于冷战状态。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在西方,美国经济地位不断下降,西欧、日本则相对上升;在东方,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第三世界迅速崛起,整个国际局势向多极化转变。东西方国家间的紧张对峙局面有所缓解。1969年以后,联邦德国实行与苏联、东欧缓和的“新东方政策”,与华沙条约组织的东欧成员国建交,与民主德国互相承认是主权国家,互设常驻代表机构,欧洲局势有所缓和;1971年苏、美、英、法四国签订关于柏林的协定。1973年,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东西方在德国问题上的争端基本解决;1972年美国总统R.M.尼克松访问中国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1972、1973、1974年美、苏首脑就限制战略核武器问题举行会谈并达成若干协议,美、苏首脑会晤成为缓和美、苏关系的重要形式。 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苏关系曾一度转冷,被称为新的冷战时期。80年代中M.C.戈尔巴乔夫全面调整苏联对外政策,美国也作出相应调整,双方通过对话、首脑会晤协调相互关系。1987年签订了削减核武器的中程导弹条约;1989年11月美、苏首次在联合国共同提出,根据《联合国宪章》在各方面加强国际和平、安全与合作;1990年10月两个德国宣布统一;同年11月欧安会巴黎首脑会议宣布欧洲冲突、分裂的旧秩序最终结束;美、苏原则达成削减50%战略核武器的协议。美、苏的经贸关系也得到发展。 美、苏关系的缓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