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1)  Gibran Kahlil Gibran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2)  Jamplane
纪伯伦
1.
This article took the Preface of Tears and Reality as an instance, briefly stated the special artistic characters on literature creation of Jamplane, a poet and painter from Lebanon.
文章以《引言》为例简要概述了黎巴嫩画家诗人纪伯伦文学创作上独特的艺术风格,阐述了纪伯伦对爱、对美、对生活、对自然的无限崇尚与孜孜追求,再现了纪伯伦曲折苦难的人生经历以及充满哲理的深厚思想。
3)  Siberian travel notes
西伯利亚纪行
4)  Schellenberg
谢伦伯格
1.
Arguments of New Appraisal Views After Days of Jenkinson and Schellenberg;
詹金逊与谢伦伯格时代之后的新鉴定观争论
2.
Schellenberg in Cyberspace;
谢伦伯格理论与计算机自动化世界(续)
5)  Luneburg lens
伦伯透镜
1.
The Luneburg lens antenna is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concentric shells of constant permittivity.
伦伯透镜是一种球形分层介质天线,考虑到数值计算的复杂性,本文提出用矢量球面波理论和互易原理相 结合,分析其性能。
2.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perties of Luneburg lens and Luneburg lens antenna, analyzes the plane wave incident on stepped index Luneburg lens and the scattering field using electromagnetic modal expansion method, then computes the pattern of Lunburg lens antenna using reciprocity theory.
介绍了伦伯透镜及伦伯透镜天线的特点 ,用经典电磁理论模式展开法计算平面波入射分层伦伯透镜时的散射场 ,然后利用此结论和互易定理计算喇叭天线作为馈源时伦伯透镜天线的辐射场。
6)  Chamberlain [英]['tʃeɪmbəlɪn]  [美]['tʃembɚlɪn]
张伯伦
1.
Westerners' Japanese View in Meiji Period:Mainly on Yakumo Koizumi and Chamberlain
明治时期西方人的日本观探析——以小泉八云和张伯伦为例
2.
For a long time, Neville Chamberlain connected with Munich Agreement , as a reverse side person, who took the appeasement policies to aggressor and betrayed the other country for his nation s own benefit, has been blamed for decades.
长期以来,内维尔·张伯伦就和慕尼黑协定联系在一起,成了对侵略者推行姑息绥靖政策、损人利己的反面人物,几十年来备受谴责,认为正是张伯伦对希特勒的妥协退让导致了二战的发生。
补充资料:伯利兹历史
      伯利兹位于中美洲北部,东濒加勒比海,北邻墨西哥,西、南与危地马拉接壤,面积 22965平方公里,人口16万(1983)。混血种人约占70%,印第安人占24%,余为黑人和白人。居民多信天主教,通用英语和西班牙语。首都贝尔莫潘。
  
  原始居民是玛雅人,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16世纪初沦为西班牙殖民地。为了从洋苏木中提炼染料,西班牙殖民者在这里从事伐木活动。1638年,苏格兰海盗P.华莱士等人来此建立据点。此后,英国和西班牙对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争夺。1786年,英国取得对该地的实际管辖权。1821年危地马拉独立时,宣布继承西班牙对该地的主权。1859年危地马拉承认英国对该地的主权,但以修建一条从危地马拉通至大西洋岸边的公路为交换条件。1862年,英国正式宣布伯利兹为其殖民地,并定名为英属洪都拉斯。
  
  1940年,危地马拉以英国未践约为由,宣布1859年条约无效,并在1945年宪法中将伯利兹划入自己的版图。后来两国多次谈判都无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伯利兹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1964年英国被迫同意伯利兹实行"内部自治"。1973年 6月改名伯利兹。1974年,伯利兹加入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1975年,联合国绝大多数国家投票支持伯利兹独立;英国表示允许伯利兹独立,但危地马拉反对。1979年,联合国 139个国家再次投票支持伯利兹独立。1981年3月,伯、英、危三方达成协议,同意伯利兹于年内独立。1981年 9月21日,伯利兹正式宣布独立。独立后仍为英联邦的成员,人民统一党领袖G.C.普赖斯任总理。1984年举行首次大选,统一民主党获胜,M.E.比索诺任总理。
  
  经济以蔗糖、木材为主。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1.76亿美元,人均1099美元。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