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aracter"
“文”
1.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issue of how to handle "language" and "character"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hich is the approach of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本文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如何处理“语”和“文”教学的问题,即汉语和汉字的教学路子问题。
2)  Wen
1.
Talking abou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Wen" and "Zhi";
“文”“质”概念的形成及演进
2.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ocation of Aesthetics of Xunzi s Wen;
论荀子“文”的思想理路及其美学定位
3.
The Constructive Significance of "WEN" in Wenxindiaolong Literary Criticism;
《文心雕龙》论“文”的构成论意义
3)  wording
1.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it is real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literary theories to sort out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and to probe into the origin of the notions of wording and quality,different orientations i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 .
文与质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中的一对诗学范畴。
4)  Article
1.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Zhou Bangyan s poems and article.
周邦彦作为北宋著名词人,其词作一直是研究中的重点,而其他文学作品则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本文对周邦彦的诗文从内容题材、艺术风格、思想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全面了解、评价周邦彦的生平、思想以及创作。
2.
All articles spring from Tao" is Zhuxi s famous proposition on writing.
“文皆是从道中流出”是朱熹的著名文论命题。
5)  prose
1.
On the other hand, Chinese poetry has a close bearing on the ideas of prose in Chinese culture.
中国诗学源于以天文学为中心的博物学,这决定了诗主达性情之类说法历史追问深度的不足,也决定了从语源追索诗义和诗体内涵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
Li ao was an important ideologist and a master in ancient Chinese prose in the Tang dynasty.
李翱是唐代重要的古文家和思想家,作为“韩门弟子”的代表,倡文以致用,从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干预生活,此乃理当;尚栽道——“周公孔子之道”,此乃义深;崇文章的意新,语奇,此乃词工。
6)  text
1.
The "text" obtaining an aesthetic value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文”获得审美意义是一个历史过程。
2.
This articls aims at examin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rtistic and cosmic creation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s in order to discover models of artistic creation in these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检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创世说和创作论的异同,寻求不同文化框架中不同的创造模式。
3.
This paper mostly studies on the pleasure of text that the ideologist Roland Barthes has produced in France.
本文主要是对法国思想家罗兰·巴尔特的“文之悦”进行论述研究。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夸父逐日”式的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

戴文赛(1911~1979),中国著名天文学家。生于福建省漳州,卒于南京。戴文赛自幼聪慧勤奋,成绩优异,17岁考取北京协和大学数理系,毕业留校当助教。1937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天文学,师承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爱丁顿。1940年以“特殊恒星光谱的分光光度研究”一组论文获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燕京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教授,长期担任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工作直至逝世。系中国天文学会第1届至第3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戴文赛教授是我国现代天文教育事业的拓荒者。数十年来,他亲自主持和编写过多种教材,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文学教材体系。他教书育人,身体力行,悉心教授青年学生,指导青年教师,为培养中国天文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经常指导天文爱好者的业余活动,为弘扬科学精神呕心沥血。他长期从事天体物理的研究工作,在恒星光谱、恒星天文、星系结构和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60年代初,他独创性地首次提出“宇观”概念,作为“微观”、“宏观”之外更高层次的宇宙结构特征。后期,他侧重于天体演化学研究,著有《天体的演化》一书。晚年对太阳系起源问题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星云说,因而获得我国首届科学大会的嘉奖。他的《太阳系演化学》一书是有关这方面的总结性论著。

耕耘星野的拓荒牛

水仙的品种很多,其中尤以福建漳州水仙著称于世,远销国内外。在百花凋零的冬季,“一盆水仙满堂春,冰肌玉骨送清香。”正是在水仙含苞待放的季节,戴文赛降生到这个著名的水仙之乡。作为一个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他名扬海内外。宇宙茫茫,星光璀璨。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天文事业,数十年如一日,俯首甘为耕耘星野的拓荒牛。

他的父亲是个当过小学教员的基督教牧师。父亲对上帝的虔诚、对天堂的向往以及对星空的敬畏,从小就在爱提问题的戴文赛心里种下了一个个问号。每当无云的夜晚,少年戴文赛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爬到阁楼顶的凉台上去看星星,还缠着父亲讲一个个关于星座的神话。星星多么的迷人,宇宙多么的神秘!父亲讲的故事都是真的吗?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它们离我们多远?上帝住在哪里?宇宙有边吗?……嗬!一颗流星飞逝过去了,该不是某个人的灵魂归天了?恍惚间,他感到头顶深邃的夜空里,一个个可爱的长翅膀的小天使点亮了一支支小蜡烛,唱着夜曲,跳着舞蹈在开烛光晚会呢。疑问是探索的开始。科学始于问题。科学始于神话。探索的精神从本质上说便是科学的精神。

1937年,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的戴文赛,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天文学。导师是赫赫有名的学者爱丁顿教授,他用洞察宇宙的慧眼发现了这颗来自天文古国的“新星”。他要这位年轻人开垦天空处女地。戴文赛以“特殊恒星光谱的分光光度研究”一组论文获博士学位。这项开创性研究直至60年代才有很大发展,到今天天文学界还不断引用他当年的研究成果。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婉言谢绝了爱丁顿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他对导师真诚地说,科学虽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的祖国正在法西斯日寇的铁蹄下呻吟,抗战烽火遍地燃烧,他早已归心似箭。他要报效祖国。

但科学救国的理想,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全然化为泡影。他这个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研究员,缺少起码的研究条件,只能望星兴叹。出于无奈,抗战胜利后他只得到燕京大学教数学。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他才真正获得了施展才学的天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