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作文对比
1)  comparison of compositions
作文对比
2)  cultural comparison
文化对比
1.
Pragmatic and 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phors and their translation;
汉英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策略
2.
The cultural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English writing and its causes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grammar,syntax and text,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also provided: enhancing cultural consciousness;making cultural comparison;practising thinking in English and laying emphasis on writing practice.
文章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分析了英语写作中的母语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规避策略:强化文化意识,加强文化对比,学会英语思维和注重写作实践。
3.
This essay discusses abou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nake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 view of the cultural comparison, and the usage of snak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s also compared.
文章拟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探讨蛇在东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异同,并对蛇在汉语和英语中的用法进行了一番比较。
3)  culture comparison
文化对比
4)  cultural contrast
文化对比
1.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Zuozhuang by James Legge and Hu Zhihuang respectively,the thesis focuses on problems of mistranslation resulted from misjudgements,undertranlation from lexical gap existing in different languages,struc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cultural contrast and mistranslation caused by translators oversight.
通过对理雅各和胡志挥的《左传》两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了由于判断错误引起的错译、因词汇空缺导致的欠额翻译、文化对比所引起的结构差异以及由于译者的疏忽而致的错译和漏译。
2.
Zhuang Kongshao s approach to revealing anthropological connotations in his poetry: the dual emic and etic emotions provide by th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of anthropology, especially the emic emotions and the imitation of its manifestation and cultural contrast.
文章分析了庄孔韶先生怎样使人类学入诗,即通过人类学参与观察提供的主位与客位的双重情感交替,主位情感及其表达方式的临摹和文化对比来实现人类学入诗。
5)  the comparation of literatures
文献对比
6)  translation comparison
译文对比
补充资料:新概念作文大赛
新概念作文大赛
新概念作文大赛

ⅰ 大赛介绍

一、缘起

自1997年年末肇始,整个中国的舆论界对中学语文教育投以了极大的关注。

1998年,以广大青年学生作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刊物《萌芽》,也以《教育怎么办》为主题,组织了一组文章。从这一系列文章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育已经面临巨大危机,它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

中学语文教育的种种问题,是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唯理性教学模式”纵横贯穿于语文教学领域。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重视将一切语文知识加以解构和量化,却忽略了从文本和人本的整体角度高屋建瓴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学科的互补性。并且,这种“唯理性教学模式”由于实行标准化考试而进一步窒息遏制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选择题、判断题那种理科考试的模式愈演愈烈,最具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已变成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

“新概念作文大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二、参赛形式

1998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面向新世纪、培养新人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联合《萌芽》杂志联合发起共同主办,大赛聘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除初赛作品要求字数控制在5000字以内,参赛者30岁以下之外,不收取报名费,无任何限制。“新概念”旨在提倡:

“新思维”——创造性、发散型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提倡无拘无束。

“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真体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比赛分初赛、复赛。初赛沿用一般文学刊物征文地形式,不命题、不限定题材、体裁,字数5000字以下,不曾在公开刊物发表。初赛优胜者参加复赛;复赛设立考场举行。考题由发起主办单位各出多套方案,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并由公证处现场监督和公正。

初赛决出入围奖,入围者来沪参加复赛,由两项分数综合得出最后一二等奖及入围奖名单。

三、发展

7年来,“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参赛人数已经从最初的4千人次,逐年递增至7万人次。随着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高校合作力量陆续扩大为13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先后加入了联合主办单位队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实行的考试制度,高校没有命题权和考察权,只能被动接受“高考”结果。对于中学语文教育的误区,《萌芽》在她近50年的办刊过程中,在与广大青年学生的接触中,在与国内许多一流大学的专家学者接触交流中,也越来越深地感受到这一误区的负面作用:即文学与人文学科后备人才的匮乏。“新概念作文大赛”充分运用了《萌芽》与全国作家学者的天然联系,它的权威性也得到了各高校负责人的首肯,使得大赛获奖者与高校之间通过竞赛建立关联,为日后的人文学科后备人才输送起了重要作用,成为高考选拔人才有利的补充形式,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