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ranc Area Exchange Rate Cooperation Model
法郎区汇率合作模式
2) exchange rate cooperation mode
汇率合作模式
4) Regional Exchange Rate Cooperation Mechanism
区域汇率合作机制
5) Regional Exchange Rate Cooperation Regulatory Body
区域汇率合作管理机构
补充资料: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是根据一系列经济和金融协定建立的,法国曾通过这些协定对它的殖民地实施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法属殖民地都把它们自己的货币以平价牢牢与法国法郎挂钩。战后,货币体制大为简化,太平洋地区殖民地的货币合并为一种单一货币,称为法属太平洋殖民地(CFP)法郎,其余所有国家(绝大部分在非洲)的货币合并为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这两种货币都能以固定的平价自由兑换成法国法郎。各参加国的中央银行在法国财政部设立了“业务帐户”,把它们的大部分外汇存入该帐户。如有必要,可对此帐户进行透支,这些规定保证了货币的可兑换性。这一体制允许资本在该法郎区流动,并通过制定共同的贸易和金融政策,鼓励扩大国际贸易。这些原则至今仍通行于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区。
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区最引入注目的特点是40多年来与法国法郎的汇率一直没有变动。战后立即出现了一些早期的不稳定因素,那时的汇率被确定为0.5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兑换1法国法郎。1968年,法国实行了货币改革,发行了新法郎,规定每100旧法郎兑换1新法郎;而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的价值则保持不变,因此,汇率变成50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兑换1新法郎,并一直保持到1992年。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变化,反映了世界这个地区经历的政治和经济动荡。首先,成员国的数量有所变化。在头30年中,几个国家——主要是与别国不相邻的国家(如马达加斯加和吉布提)脱离了该法郎区,建立了独立的货币或采用法国法郎。然而到80年代,成员国数量有所回升,这是因为马里在脱离22年后于1984年重新加入,赤道几内亚也在1985年成为该法郎区第一个与法国没有殖民联系(甚至没有密切的经济联系)的成员国。自那以后,该区横跨中、西非赤道地区的13个成员国形成了一个连成一片的集团。(第14个与法国法郎挂钩的国家是科摩罗,它自己有独立的货币,以与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相同的比价与法国法郎固定在一起;此外,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也使用法属太平洋殖民地法郎,但与法国法郎的比价各不相同。)
第二个重要变化是这一体制越来越不依靠法国。各成员国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相继取得独立,重要的“非洲化”改革也于1974年完成。这些改革加强了各成员国对中央银行的控制,同时保留了由法国任命的中央银行总裁的参与权。作为对这些变化的反映,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的殖民地货币概念被废止。今天,有两种不相干的货币人们都称之为CFA法郎,但其全称已发生变化。西非的7个成员国——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和多哥——使用的货币称之为“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它们已成立了一个地区性组织——西非货币联盟,并授权一个共同的中央银行——西非国家中央银行——指导货币政策。中非6个成员国——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和加蓬——使用的货币称之为“中非金融合作法郎”,并建立了它们自己的中央银行——中部非洲国家银行。
随着这些政治和制度的变化,经济多样化的程度日益增加。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该法郎区与法国的国际贸易额占国际贸易总额的比例从近50%降到大约30%,但与其他欧洲国家的贸易填补了大部分空白。在上述20年里,该地区出口中的食品和农业原料的份额,从75%降到不足50%,石油和其他矿产品填补了上述空白。9种不同的产品构成了13个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有7个国家的矿产品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5个国家的农业原料(棉花和木材)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在80年代中期,只有两个国家主要出口食品:科特迪瓦出口可可,塞内加尔出口鱼。由于经济状况不同,人均产值变得十分悬殊,生产棉花的乍得,每年不足200美元,而石油丰富的加蓬每年则超过3000美元。
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区最引入注目的特点是40多年来与法国法郎的汇率一直没有变动。战后立即出现了一些早期的不稳定因素,那时的汇率被确定为0.5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兑换1法国法郎。1968年,法国实行了货币改革,发行了新法郎,规定每100旧法郎兑换1新法郎;而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的价值则保持不变,因此,汇率变成50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兑换1新法郎,并一直保持到1992年。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变化,反映了世界这个地区经历的政治和经济动荡。首先,成员国的数量有所变化。在头30年中,几个国家——主要是与别国不相邻的国家(如马达加斯加和吉布提)脱离了该法郎区,建立了独立的货币或采用法国法郎。然而到80年代,成员国数量有所回升,这是因为马里在脱离22年后于1984年重新加入,赤道几内亚也在1985年成为该法郎区第一个与法国没有殖民联系(甚至没有密切的经济联系)的成员国。自那以后,该区横跨中、西非赤道地区的13个成员国形成了一个连成一片的集团。(第14个与法国法郎挂钩的国家是科摩罗,它自己有独立的货币,以与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相同的比价与法国法郎固定在一起;此外,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也使用法属太平洋殖民地法郎,但与法国法郎的比价各不相同。)
第二个重要变化是这一体制越来越不依靠法国。各成员国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相继取得独立,重要的“非洲化”改革也于1974年完成。这些改革加强了各成员国对中央银行的控制,同时保留了由法国任命的中央银行总裁的参与权。作为对这些变化的反映,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的殖民地货币概念被废止。今天,有两种不相干的货币人们都称之为CFA法郎,但其全称已发生变化。西非的7个成员国——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和多哥——使用的货币称之为“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它们已成立了一个地区性组织——西非货币联盟,并授权一个共同的中央银行——西非国家中央银行——指导货币政策。中非6个成员国——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和加蓬——使用的货币称之为“中非金融合作法郎”,并建立了它们自己的中央银行——中部非洲国家银行。
随着这些政治和制度的变化,经济多样化的程度日益增加。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该法郎区与法国的国际贸易额占国际贸易总额的比例从近50%降到大约30%,但与其他欧洲国家的贸易填补了大部分空白。在上述20年里,该地区出口中的食品和农业原料的份额,从75%降到不足50%,石油和其他矿产品填补了上述空白。9种不同的产品构成了13个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有7个国家的矿产品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5个国家的农业原料(棉花和木材)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在80年代中期,只有两个国家主要出口食品:科特迪瓦出口可可,塞内加尔出口鱼。由于经济状况不同,人均产值变得十分悬殊,生产棉花的乍得,每年不足200美元,而石油丰富的加蓬每年则超过3000美元。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