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晋商伦理
1)  ShanXi merchants ethics
晋商伦理
2)  An Elementary Study of the Ethical Culture of Shanxi Merchants
晋商伦理初探
3)  An Elementary Study on the Credit Ethics of Shanxi Merchants
论晋商的信用伦理
4)  business ethics
商业伦理
1.
The status qua of business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moral of Chinese MBA is surveyed by questionnaire in this paper.
通过对天津地区在读MBA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国MBA对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认识存在着不足;在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在面对不道德行为和伦理困境时,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和解决手段。
2.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business ethics and enterprise duties,and compares their intensions.
本文简要考察了商业伦理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发展历史,并比较了两者的内涵。
3.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China s micro-economic main bodies exhibit the problem of widespread business ethics loss in their marketing operation.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微观主体在市场运作中存在普遍性的商业伦理失范问题。
5)  discourse ethics
商谈伦理
1.
The well-known ethicist Habermas put forth a discourse ethics, proposing that communication is actually negotiated relations among people by the mediation of languages.
当代著名的伦理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商谈伦理学,认为交往行动实际上是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的商谈关系。
2.
Harbermas discourse ethics has discourse as its base,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iz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Dis- course as its core.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以语言为基础,以可普遍化原则和话语伦理学原则为核心内容,主张通过主体间的商谈、交往保证道德规范的普遍有效性。
6)  ethics of Zhejiang merchants
浙商伦理
补充资料:魏晋伦理思想
      中国魏晋时期(220~589)各种道德学说的总称。随着汉代神学目的论(见秦汉伦理思想)的破产,地主阶级道德要求与其实际行为的背离,以神学作为理论形式的名教纲常,逐渐流于形式,失去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的约束力。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国家分裂,篡夺频仍,社会动荡不安,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一面维持名教,标榜"以孝治天下",把名教纲常作为麻痹群众、剪除异己的工具;一面又推崇"三玄",宣扬玄学,试图调和老子、庄子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为其放荡纵欲的"自然"生活辩护。与此同时,玄学中出现了儒家伦理思想,并引起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随着玄风盛行、佛教传播,出现了儒家伦理纲常与佛教、道教的人生哲学既相互斗争又彼此吸收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玄学家援道入儒,试图借助玄学比较精致的思辨形式,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为封建制度和门阀士族的荒淫腐化生活作辩护。王弼从"万物以自然为性"出发,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名教不仅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体现。郭象则更进一步把名教说成是"天理自然",名教即自然。与此相反,嵇康、阮籍等人则主张"越名教任自然"。他们视"六经"为粪土,讥礼法之士为"虱之处裈中",抨击名教是压抑人性的罪恶工具,主张崇尚"自然"。鲍敬言在《无君论》中认为,君权的统治是"强者凌弱"的结果,而不是人类的自然现象。他通过否定君权的合理性否定名教纲常。这一时期的《杨朱篇》和鲁褒的《钱神论》等著作,也从不同角度冲击儒家道统和名教纲常。前者公开提倡"且趣当生,奚遑死后",把纵情奢欲、及时行乐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后者则通过"富贵在钱"、有钱可以支配一切的现象,揭露门阀士族爱钱如命、敬钱如神的卑劣人格。玄学未能挽救名教危机,而使名教陷入了更大的危机。裴为了维护名教,反对玄学,写了《崇有论》。他不但抨击那种"口谈虚浮,不遵礼法,尸禄眈宠,仕不事事"的时弊,而且指出其根源在于玄学"贵无"。他认为"阐贵无之义",必然"渎弃长幼之序,混漫贵贱之级",导致"礼制弗存"、"无以为政"的局面。因此,维护名教,就必须"贵有"。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点出发,肯定名教纲常的社会作用和家庭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在魏晋时期,佛教也依附玄学得到迅速传播(见魏晋南北朝哲学)。佛教注重"出世",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相背离,并因此受到儒家的责难与抵制。但佛教为了争得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却极力调和儒、佛关系。它通过灵魂不死,业报轮回的宣传和持戒、忍辱等行善修道方法,使佛教教义成为忠、孝说教的有力辅助。东晋名僧慧远宣称:沙门"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亲,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强调佛教的人生哲学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行不悖,可以互相补充。
  
  魏晋伦理思想是在玄学盛行、佛教兴起中形成的。玄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伦理思想,同时也提高了伦理学说的理论水平。这一时期,交织于伦理领域中的世俗道德与宗教道德之间的相互斗争和吸收,直接影响了隋唐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