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06中考五大新政之一———“分配生”
2006年教育行政部门在5项与考生利益休戚相关的政策上进行调整。即:部分省级示范高中首设“分配生”,民办初中优秀毕业生也能上重点高中;省级实验班停止提前测试,遏制各高中学校之间争抢生源;新城区设“保底学校”,满足贫困生读高中需求;综合高中招生范围缩小;民办学校提前录取等。
分配生“分配生”看重综合素质评价
在今年的中招方案中,一条新政格外吸引考生和家长的眼球:继去年武昌试行“保送生”后,今年,武汉市将在部分课改区(中心城区及东西湖区、汉南区、武钢)初中毕业生中首次尝试“分配生”试点,将部分省级示范高中指令性计划的12%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优秀学生免试入学。
“分配生”青睐全面发展的学生
今年,武汉市课改区初中生毕业都有一份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这一报告测试内容分五大块:一是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二是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三是交流与合作,四是运动与健康,五是审美与表现,考查每位学生的基本素质。
综合素质评价采用等级形式,以a、b、c、d四等区分,这一结果记录了初三毕业生德智体发展情况。至于能否成为“分配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重要一关,要求各项评定必须全部是“a”等。
当然,要想成为“分配生”,在初中被评为区级以上(含区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或曾两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也是基本条件。
今年,“分配生”(去年称保送生)招生人数由各校指令性招生计划的5%扩大至12%。武汉市教育部门负责人称,推行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加快素质教育的推进,以此鼓励更多学生全面发展。
薄弱初中的学生也可“保送”重点高中
不用参加今年全市统一的中考,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招录“保送生”(今年称为“分配生”),省级示范高中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记者从部分高中了解到,去年,武昌区曾试行“保送生”,考生可免予中考,直接进入华师一附中、省实验中学、武汉中学、市十四中、水果湖高中等5所省级示范高中就读。由于“保送生”的学生综合素质比较高,绝大多数学生受到了校方的欢迎。
武昌某省级示范校负责人表示,“保送生”综合素质高,是校园中的“进步力量”,他们普遍具有很强的集体意识,热衷于学校的活动,相当一部分人还担任了班干部,他们的学习成绩大多优秀。
由于今年采取指标分配到各区初中(含民办学校),这意味着,今年,一些曾被忽视的民办初中(薄弱学校)内优秀毕业生,也有机会免试就读省级示范高中。这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优质学校特别是省级示范高中的激烈生源竞争,也促进了高中的均衡化发展。有教育专家指出,这种做法也会淡化初中阶段的择校热潮。比如一名要对口入学到一般初中的学生,过去可能担心考不上优质高中而择校,而现在即使在一般初中就读,仍有机会进入省示范高中。
这一新政策的推行,不免让省示范高中忧心起生源质量。对此,武汉市教育局特意安排“五一”测试,各省示范高中可对推荐的优秀初中毕业生进行语数外检测,难度低于中考,其目的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拔。比如,某民办学校分配指标为2人,推荐了4人。那么,通过省级示范高中组织的测试,最后从4名候选名单中选拔2人。
免试能否保证公正公平
对于这一考生、家长关注的问题,武汉市招考部门负责人称,“分配生”的操作过程全部公开透明化,不会出现“走后门”的现象。他向记者介绍了杜绝“走后门”现象的三大招数:
一是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各个项目的良好表现、不良表现,全部向学生和家长公布;二是推荐名单由班级民主产生,最后由学校按1:2的比例确定本校候选学生名单,且名单在校内公示3天。三是把最后的分配生名单,在原初中、招录分配生的省示范高中学校和武汉招生考试网上公示,有不同意见可直接向区有关部门反映。“当然了,全社会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才是保证综合评价顺利进行的根本。”
趋势:课改要培养能力型人才
从新课改的趋势来看,就是要“从过分关注学习成绩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就是说,中考、高考学习成绩将不再是选拔学生、评价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
武汉市教育局负责人称,“分配生”政策的推行,将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评价在中招录取中的作用,促进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设;也有利于完善本市“以中考学业考试为基础,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制度;此外,“免试生”招生计划,仍将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从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