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M 394
NM 394
1.
Determination of prulifloxacin in human plasma and urine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rulifloxacin is rapidly de-esterified after absorption to yield its active metabolite, NM 394.
HPLC-UV法测定人血浆和尿样中的普卢利沙星 普卢利沙星口服吸收后迅速转化成活性形式NM 394,因此本文建立了灵敏、专属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和尿样中NM 394。
2) 394 mechanism
“394工程”
3) 394 mechanism
“三九四”工程
4) 185 nm
185nm
1.
185 nm Radiation in Low Pressure Ar-Hg Discharge;
低气压Ar-Hg放电中的185nm辐射
5) NM-IF system
核基质-中间纤维
6) 308 nm
308nm
1.
Analysis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phototherapy with MEL 308 nm in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vulgaris and palmoplantar psoriasis;
308nm单频准分子光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和掌跖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2.
The Values of Raman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of Gases at 308 nm;
308nm处气体的拉曼微分散射截面值
3.
Treatment of plaque type psoriasis with 308 nm excimer laser;
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斑块状银屑病临床观察
参考词条
NM platform
90 nm
912 nm
sub-65 nm
650 nm
NM algebra
980 nm
1386 nm
659.5 nm
193 nm
nm lithography
Ag-NM
NM QPN
Nm accounting
sub-50 nm
nm node
项目开发
补充资料:求那跋陀罗(394—468)
【求那跋陀罗(394—468)】
求那跋陀罗(意译功德贤),中天竺人,本是婆罗门,因读《阿毗昙杂心论》有了体会,改信佛法。出家学小乘,后又深通大乘,当时的人都尊称他为摩诃衍。刘宋元嘉十二年(435)他经过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地泛海到达广州,住在云峰山的云峰寺。广州刺史车朗报告于宋文帝,文帝就派人接他到南京,安顿在祇垣寺。当时的博学名士颜延之对他很敬仰,宋室的彭城王义康和谯王义宣也尊他为师,这样使他的译经工作很快就开始了。
他最初在祇垣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五十卷(《开元录》载“于瓦官寺译,梵本法显赍来”。现存本实只四十八卷,其中第二十三与第二十五两卷,是求那跋陀罗译的《无忧王经》误抄进去的)。接着在东安寺译出《大法鼓经》二卷、《相续解脱经》二卷。元嘉十三年(436)由丹阳郡尹何尚之为施主,在他那里译出《胜鬘经》一卷。又在道场寺译出《央掘魔罗经》四卷、《楞伽经》四卷(《开元释教录》卷五说此经是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译)。当时有徒众七百余人,宝云传语,慧观笔受,“往复咨析,妙得本旨”(见《高僧传》卷三)。元嘉二十三年(446)谯王义宣出镇荆州,请他同去,安顿在辛寺。他在那里译出《无忧王经》一卷、《八吉祥经》一卷(现存本误题僧伽婆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常由他的弟子法勇传译度语。除以上九部六十八卷以外,据《李廓录》记载,确为求那跋陀罗译的书还有《大方广宝箧经》二卷、《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和旧题作出于《小无量寿经》的《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一卷。总计十二部七十三卷,现今都存在。《高僧传》载他还译出一卷《无量寿》(即《小无量寿经》)、《泥洹》、《现在佛名》、《第一义五相略》等,均已散佚。至于《长房录》载《老母女六英经》、《申日儿本经》等十七种也是他所译,那是不足信的。另外《李廓录》、《长房录》记载他所译的《虚空藏菩萨经》等二十一种,现在都是缺本,确否待考。
他在荆州,还应谯王义宣之请,讲过《华严》等经,弟子法勇传译,僧念为都讲,虽然要靠译人传言,但能往返表达出玄妙的义解。孝建初(454),谯王阴谋作乱,经他劝阻不听;并因他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逼着他一道东下。后来王玄模督军打败了谯王义宣,依着孝武帝预先发布的命令,护送求那跋陀罗重回南京。他在荆州时写给谯王的信都有记录,没有片言只字牵涉到军事,孝武帝后来查明了越发敬重他。有一次问他想念谯王否,他回答说:“受供十年,何可忘德,请许为之烧香三年”。孝武帝重他的义气也就慨然允许了。明帝泰始四年(468)卒,年七十五岁。
求那跋陀罗的翻译比较质直,但仍不失原意。所以法慈说他“又谨传译,字句虽质而理妙玄博”(见《出三藏记集》卷九《胜鬘经序》)。象他在《楞伽经》中翻译“如来藏识藏”、“识藏名如来藏”等用语,虽然“识藏”二字没有照汉文的意义倒转过来,而有“回文未尽”之嫌,可是比较元魏菩提留支译的“如来藏识不在阿黎耶识中”,把阿赖耶与如来藏截然划分为二,就显得符合于原意了。这也可见法慈评语之正确。
求那跋陀罗的翻译能够有系统地传播他所宗的瑜伽一系学说的。这一系学说的构成,来源有:上座部的禅法,以《杂阿含经》作依据;从如来藏发展为藏识的说法,以《央掘魔罗经》、《胜鬘经》作依据;从胜义谛无性发展为三自性的说法,以《相续解脱经》(即《解深密经》)作依据。这些经典求那跋陀罗都译了出来。最后瑜伽学系通过唯心所现的理论,组织独到的禅观法门,详细叙述于《楞伽经》,求那跋陀罗对它更一字不遗地做了直译功夫。这在修辞方面虽没有能够文从字顺,但就意义言,可算是很忠实于原本的。由于求那跋陀罗传播了这一禅法的种子,后来得到达摩、慧可等人的培养,形成一派专讲《楞伽经》的楞伽师,终至蜕化为中国的禅宗。在楞伽师的传承里,本来就认求那跋陀罗为第一代祖师,并传有他所教导的“禅训”,说了一些安心的方法,成为楞伽师理论的重要根据。由这些事实,可见求那跋陀罗不单是个禅师,并还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位宗师,他和菩提留支、真谛等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
(李 安)
求那跋陀罗(意译功德贤),中天竺人,本是婆罗门,因读《阿毗昙杂心论》有了体会,改信佛法。出家学小乘,后又深通大乘,当时的人都尊称他为摩诃衍。刘宋元嘉十二年(435)他经过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地泛海到达广州,住在云峰山的云峰寺。广州刺史车朗报告于宋文帝,文帝就派人接他到南京,安顿在祇垣寺。当时的博学名士颜延之对他很敬仰,宋室的彭城王义康和谯王义宣也尊他为师,这样使他的译经工作很快就开始了。
他最初在祇垣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五十卷(《开元录》载“于瓦官寺译,梵本法显赍来”。现存本实只四十八卷,其中第二十三与第二十五两卷,是求那跋陀罗译的《无忧王经》误抄进去的)。接着在东安寺译出《大法鼓经》二卷、《相续解脱经》二卷。元嘉十三年(436)由丹阳郡尹何尚之为施主,在他那里译出《胜鬘经》一卷。又在道场寺译出《央掘魔罗经》四卷、《楞伽经》四卷(《开元释教录》卷五说此经是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译)。当时有徒众七百余人,宝云传语,慧观笔受,“往复咨析,妙得本旨”(见《高僧传》卷三)。元嘉二十三年(446)谯王义宣出镇荆州,请他同去,安顿在辛寺。他在那里译出《无忧王经》一卷、《八吉祥经》一卷(现存本误题僧伽婆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常由他的弟子法勇传译度语。除以上九部六十八卷以外,据《李廓录》记载,确为求那跋陀罗译的书还有《大方广宝箧经》二卷、《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和旧题作出于《小无量寿经》的《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一卷。总计十二部七十三卷,现今都存在。《高僧传》载他还译出一卷《无量寿》(即《小无量寿经》)、《泥洹》、《现在佛名》、《第一义五相略》等,均已散佚。至于《长房录》载《老母女六英经》、《申日儿本经》等十七种也是他所译,那是不足信的。另外《李廓录》、《长房录》记载他所译的《虚空藏菩萨经》等二十一种,现在都是缺本,确否待考。
他在荆州,还应谯王义宣之请,讲过《华严》等经,弟子法勇传译,僧念为都讲,虽然要靠译人传言,但能往返表达出玄妙的义解。孝建初(454),谯王阴谋作乱,经他劝阻不听;并因他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逼着他一道东下。后来王玄模督军打败了谯王义宣,依着孝武帝预先发布的命令,护送求那跋陀罗重回南京。他在荆州时写给谯王的信都有记录,没有片言只字牵涉到军事,孝武帝后来查明了越发敬重他。有一次问他想念谯王否,他回答说:“受供十年,何可忘德,请许为之烧香三年”。孝武帝重他的义气也就慨然允许了。明帝泰始四年(468)卒,年七十五岁。
求那跋陀罗的翻译比较质直,但仍不失原意。所以法慈说他“又谨传译,字句虽质而理妙玄博”(见《出三藏记集》卷九《胜鬘经序》)。象他在《楞伽经》中翻译“如来藏识藏”、“识藏名如来藏”等用语,虽然“识藏”二字没有照汉文的意义倒转过来,而有“回文未尽”之嫌,可是比较元魏菩提留支译的“如来藏识不在阿黎耶识中”,把阿赖耶与如来藏截然划分为二,就显得符合于原意了。这也可见法慈评语之正确。
求那跋陀罗的翻译能够有系统地传播他所宗的瑜伽一系学说的。这一系学说的构成,来源有:上座部的禅法,以《杂阿含经》作依据;从如来藏发展为藏识的说法,以《央掘魔罗经》、《胜鬘经》作依据;从胜义谛无性发展为三自性的说法,以《相续解脱经》(即《解深密经》)作依据。这些经典求那跋陀罗都译了出来。最后瑜伽学系通过唯心所现的理论,组织独到的禅观法门,详细叙述于《楞伽经》,求那跋陀罗对它更一字不遗地做了直译功夫。这在修辞方面虽没有能够文从字顺,但就意义言,可算是很忠实于原本的。由于求那跋陀罗传播了这一禅法的种子,后来得到达摩、慧可等人的培养,形成一派专讲《楞伽经》的楞伽师,终至蜕化为中国的禅宗。在楞伽师的传承里,本来就认求那跋陀罗为第一代祖师,并传有他所教导的“禅训”,说了一些安心的方法,成为楞伽师理论的重要根据。由这些事实,可见求那跋陀罗不单是个禅师,并还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位宗师,他和菩提留支、真谛等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
(李 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