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动态避碰空间模型
1)  Ship Dynamic Collision Avoidance Space Model
动态避碰空间模型
2)  Spatial dynamic model
空间动态模型
1.
Based on the theory, some spatial temporal representation schemas are presented to expand into Map Algebra of GIS, add operation primitives to express data models of spatial interaction process, and thus provide an algorithmic basis for GIS to support spatial dynamic model.
GIS支持空间动态模型的关键是空间动态过程的计算和表达。
2.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ign a spatial dynamic modeling language, which can be embedded in the GIS so as to provide the support to simulate complex space-time processes for database management and algorithm optimization.
该文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镶嵌在GIS系统里的空间动态模型语言 ,为模拟复杂时空过程提供数据库管理和算法优化支持 ,并支持逻辑清晰的模型框架结构。
3)  spatial dynamic modeling
空间动态模型
1.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IS Component of Spatial Dynamic Modeling;
GIS空间动态模型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2.
By analysing the union feasibility between GIS and Celleular Automata and making GIS carry on the nesting union with cellular automata through spatial dynamic modeling,it constructs simulation epidemic disease model based on GIS and cellular automata.
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G IS)与元胞自动机结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动态模型组件技术,使G IS与元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嵌套结合,从而构建了基于G IS的元胞自动机模拟流行病传播模型,并以SARS病毒传播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4)  Dynamic model space
动态模型空间
5)  Model of ship's aut-avoiding colli
船舶自动避碰模型
6)  dynamic collision-free planning
动态避碰规划
1.
Aiming at a dual manipulators system in common space,a method of solving timeoptimal and dynamic collision-free planning is illuminated in this paper.
文章针对具有公共工作空间的双关节式机器人系统,介绍了一种时间优化的动态避碰规划方法。
补充资料:《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
      为防止船舶碰撞,确保船舶航行安全,规定船舶在海上航行时必须共同遵守的海上交通规则的国际公约。
  
  早在1910年若干海运国家就协商制定了《1910年布鲁塞尔海上避碰规则》。1948年在第三次国际海上人命安全会议上,对1910年避碰规则作了修正,通过了《1948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规则于1954年1月1日生效。1960年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简称海协,现改称国际海事组织)召开第四次国际海上人命安全会议,对1948年规则作了修改,通过了《1960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规则于1965年9月生效。1972年10月16~20日,海协在伦敦召开会议,在对《1960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公约包括条款、附则和 4个附录。公约条款就公约签署、批准、生效条件和修正程序等作了规定。附则为《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规则对公海、毗连区和领海内一切水域中航行的所有船舶在下列几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即:安全航速、避免碰撞、在狭窄水道航行和分道通航的行动准则;船舶之间追越、对遇、交叉、让路和直航时的责任;号灯、号型的设置位置和要求;各种声响和灯光的含义。4个附录是:①号灯和号型的位置和技术细节;②在相互邻近处捕鱼的渔船额外信号;③声号器具的技术细节;④遇险信号。公约自1977年 7月15日生效,并代替《1960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截至 1984年8月31日,公约共有88个缔约国。
  
  中国于1957年12月23日承认了《1948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但对规则中的非机动船部分作了保留。但在《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生效后,中国于1980年1月7日加入了公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