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opulation uniformity
群体整齐度
2) Uniformity
[英][,ju:ni'fɔ:miti] [美][,junə'fɔrmətɪ]
整齐度
1.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r Characteristic Uniformity and Yield of Super High-yielding Corn;
超高产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2.
The 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new calculating method of the uniformity in the experiment on preservative qualities of lines or breeds;
整齐度新算法在果实耐贮性试验中的应用分析
3.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ar Uniformity and the Yield of Corn;
玉米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3) regularity degree
整齐度
1.
The conception of the regularity degree(RD) of crop agronomic traits was redefined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index method adopted past.
根据作物农艺性状整齐度研究中目前采用的整齐度指标方法所存在的缺陷,重新定义了整齐度的概念。
2.
Variance coefficient method(CVm), reciprocal CVm and regularity coefficient metho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regularity degree of agronomic traits.
研究农作物农艺性状整齐度指标的方法主要有变异系数法、变异系数的倒数法和整齐度系数法三大类。
4) evenness degree
整齐度
1.
Correlation analysis has been made on evenness degree of characters by using 32 medium、late-maturing hybrid rice.
对32个杂交早稻中、迟熟新组合的整齐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2.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yield, yield components and ratooning features such as evenness degree of plant height and panicle length were studied with 37 varities (hybrid crosses) as materials .
为了给中稻再生稻的育种提供依据 ,以 37个杂交稻组合和常规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再生率、株高及穗长整齐度等性状的相关关系 。
3.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were made on evenness degree of plant height (EDPH) and evenness of degree of panicle (EDD) by using 21 combinations of two line late season hybrid rice.
对 2 1个两系法杂交晚稻组合杂种一代株高和穗长的整齐度与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 ,株高整齐度与穗长整齐度均对单株产量有显著正效应 ,以株高整齐度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 ;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整齐性性状中 ,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是 :千粒重、单株穗数、株高整齐度、每穗总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穗长、穗长整齐度和株高 。
5) panicle uniformity
穗整齐度
1.
Analysis of panicle uniformity and yield of rice hybrid in planting density;
种植密度对杂交稻穗整齐度及产量影响的分析
6) uniformity ratio
整齐度比
补充资料:内群体与外群体
依照人们的归属感对社会群体所作的一种划分。内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内群体又称我们群体,简称我群。外群体是相对于内群体而言的,泛指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群体。外群体又称他们群体,简称他群。
内群体与外群体这一对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W.G.萨姆纳在《民俗论》(1906)一书里提出来的。作者试图用这对概念描述一个人的群体归属、群众意识以及群众对于个人的影响。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明确地区分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不仅内化在群体成员的心里,而且有时通过外在的形式加以突出和强调,如一个群体有自己的名称、符号标志,或特殊的服饰、礼仪或习俗等等。社会学文献使用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时,主要用来说明个人对于内群体的肯定和忠诚、对于外群体的排斥和疏远的态度。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性质和范围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原始社会里,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数目极为有限,性质单纯。一个人所在的家庭、氏族或部落属于内群体,其他的氏族或部落则属于外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一个人参与的内群体的数量随之增多,性质不完全局限于血缘的联系或地域的联系,而是逐步扩展到工作、社交、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业缘、社交、文体等多种类型的内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人的加入或退出,外群体和内群体不时发生相互转换的现象。
内群体与外群体这一对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W.G.萨姆纳在《民俗论》(1906)一书里提出来的。作者试图用这对概念描述一个人的群体归属、群众意识以及群众对于个人的影响。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明确地区分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不仅内化在群体成员的心里,而且有时通过外在的形式加以突出和强调,如一个群体有自己的名称、符号标志,或特殊的服饰、礼仪或习俗等等。社会学文献使用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时,主要用来说明个人对于内群体的肯定和忠诚、对于外群体的排斥和疏远的态度。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性质和范围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原始社会里,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数目极为有限,性质单纯。一个人所在的家庭、氏族或部落属于内群体,其他的氏族或部落则属于外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一个人参与的内群体的数量随之增多,性质不完全局限于血缘的联系或地域的联系,而是逐步扩展到工作、社交、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业缘、社交、文体等多种类型的内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人的加入或退出,外群体和内群体不时发生相互转换的现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