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cientific system in ancient times
古代中西科技体系
2) Chinese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古代科技
1.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as the leading though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ought,has ever had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but this thesis mainly demonstrates its negative influence on Chinese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但本文主要论述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科技
1.
Confucian culture 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
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4) harmonious concept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m physical education
中西方古代体育
5) ancient science
古代科技
1.
How is the rel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ancient science of China? They are confluent.
儒学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是怎样的?二者是胶融性的。
2.
For example,Confucian culture a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mainstream had ever bred brilliant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especially in medicine,agronomy,astronomy,mathematics field.
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曾经孕育了辉煌的古代科技,特别是在医学、农学、天文学、数学等学科领域。
6)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古代科技
1.
Jiehua is a kind of Chinese art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nese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及其文化特质,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界画的发展轨迹及历史面貌。
补充资料:古代中西陆路贸易
指始于公元前第1千纪后半期到1840年以前,以转贩中国丝绸为大宗的欧亚内陆中继贸易。
最早的记载 中国和西方古代典籍保存了早期的有关东西交往的零星记载。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在《历史》中征引的叙事体神话诗《阿里玛斯庇阿》,使人们可以推测公元前7或6世纪欧亚内陆民族活动的某些踪迹。中国最早的这类记载也往往与神话传说相混。公元前 2世纪下半期,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前 114)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中国与西方的陆地交通路线。罗马地理学家托勒密(公元2世纪生,享年78岁)在《地理志》中转引别人记载,称公元 100年前后,贩运彩缯的马其顿商人提提安努斯派出经办人员到帕米尔之东的塔里木,甚至到丝国的京城从事贸易活动。西方文献记载的东来贸丝人员,当以此人为先驱。
考古发掘和考察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和考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加深了人们对古代中西陆路贸易情况的了解。东西物质文化的交流活动远远早于现存文献的记载。1976年,中国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的殷墟妇好墓出土了玉、石雕刻品 750余件,品类繁多,雕工精细。经鉴定,这批玉石都是新疆和田的籽玉。据殷墟文化的分期序列,妇好墓的年代约当公元前13世纪末或12世纪前期。这说明今天新疆和田的玉料远在公元前13世纪或更早已经辗转运到河南省北部。著名的阿尔泰山区帕兹里克六号冢墓出土的中国中原地区残铜镜、丝绸残片,至晚属于公元前 4世纪。由此可见,东西之间既然在公元前13世纪甚至在更早已经有了这样的往来,那么,在叙利亚东部沙漠中公元前后的绿洲国家巴尔米拉出土了与新疆楼兰、尼雅等遗址出土的同类汉代绫绵、彩缯,公元后几世纪罗马帝国的京城出现了专门销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就都不是偶然的了。
草原之路 古代中西陆路贸易干线西起长安(今陕西西安),中经辽阔的欧亚内陆,西抵地中海地区。东西往来的具体路线则或取"草原之路",或取"丝绸之路"。
在欧亚内陆北部,从蒙古高原越阿尔泰山脉或准噶尔盆地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到达多瑙河地区,中经许多大河、戈壁、草原。这是古代游牧民族迁徙往来的通道,人们通称"草原之路"。游牧民族沿此路随时与农耕定居民族进行绢马、茶马交易,并在古代中西陆地转贩贸易中承担着中间转贩者的重要角色。
丝绸之路 在欧亚内陆南部,东起敦煌的玉门、阳关,较早时期多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缘,稍后也沿天山北麓西行。西行路线或翻越帕米尔而入阿富汗及费尔干纳,或翻越天山经楚河-塔拉斯河-扎拉夫尚河流域而转入阿富汗,自阿富汗,或东南去印度,或西向取道伊朗高原的卡维尔大沙漠南北缘东抵地中海东岸或小亚细亚。沿途路线择取崇山峻岭间的山口、戈壁沙漠间的绿洲而蜿蜒伸展,全长一万余公里。对于这条干线及其支线构成的古代道路网,长期以来人们试图给它一个适当的概括性名称。1877~1885年,德国地质学家、地理学家 F.von里希特霍芬(1833~1905)首先提出"丝绸之路"一名,此名经德国历史学家A.赫尔曼等人的进一步提倡而得以推广。
沿丝绸之路往来的有使节、求法高僧、驼商队伍。古代史上的民族交涉、军事征讨也往往傍丝绸之路而展开。沿路有些民族专以中继贸易为生计,在公元2~8世纪有粟特人(即汉代的粟弋、唐代的昭武九姓胡)、阿兰人(汉代的奄蔡人)、波斯人、犹太人,7世纪后还有大食(阿拉伯)人等。转贩货物以丝绸、宝石、香料、药材、贵金属、玻璃料器等为大宗,值得提出的还有奴隶。8世纪初,在中亚的康国(今撒马尔罕),每匹绢的价格是28底儿罕。
陆路的中俄贸易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海路大开,导致内陆贸易的衰落。但是,17世纪以来中俄贸易依然依靠陆路。从1727年起,俄国从西伯利亚取道恰克图、库伦、张家口来北京进行貂皮、丝绸、呢绒、黄金、茶叶、大黄等贸易。在此前后俄国人也探路到青海西宁及其西郊的多巴。19世纪起,为配合吞并中国边疆地区的活动,俄国大举开辟对中国新疆、蒙古地区的贸易。
中西内陆贸易的历史意义 古代中西内陆贸易活动具有世界性历史意义,它把欧亚大陆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贵霜、安息、萨珊、希腊、马其顿、罗马、阿拉伯的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以及许多草原游牧国家联系起来,推动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促进了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
最早的记载 中国和西方古代典籍保存了早期的有关东西交往的零星记载。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在《历史》中征引的叙事体神话诗《阿里玛斯庇阿》,使人们可以推测公元前7或6世纪欧亚内陆民族活动的某些踪迹。中国最早的这类记载也往往与神话传说相混。公元前 2世纪下半期,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前 114)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中国与西方的陆地交通路线。罗马地理学家托勒密(公元2世纪生,享年78岁)在《地理志》中转引别人记载,称公元 100年前后,贩运彩缯的马其顿商人提提安努斯派出经办人员到帕米尔之东的塔里木,甚至到丝国的京城从事贸易活动。西方文献记载的东来贸丝人员,当以此人为先驱。
考古发掘和考察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和考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加深了人们对古代中西陆路贸易情况的了解。东西物质文化的交流活动远远早于现存文献的记载。1976年,中国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的殷墟妇好墓出土了玉、石雕刻品 750余件,品类繁多,雕工精细。经鉴定,这批玉石都是新疆和田的籽玉。据殷墟文化的分期序列,妇好墓的年代约当公元前13世纪末或12世纪前期。这说明今天新疆和田的玉料远在公元前13世纪或更早已经辗转运到河南省北部。著名的阿尔泰山区帕兹里克六号冢墓出土的中国中原地区残铜镜、丝绸残片,至晚属于公元前 4世纪。由此可见,东西之间既然在公元前13世纪甚至在更早已经有了这样的往来,那么,在叙利亚东部沙漠中公元前后的绿洲国家巴尔米拉出土了与新疆楼兰、尼雅等遗址出土的同类汉代绫绵、彩缯,公元后几世纪罗马帝国的京城出现了专门销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就都不是偶然的了。
草原之路 古代中西陆路贸易干线西起长安(今陕西西安),中经辽阔的欧亚内陆,西抵地中海地区。东西往来的具体路线则或取"草原之路",或取"丝绸之路"。
在欧亚内陆北部,从蒙古高原越阿尔泰山脉或准噶尔盆地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到达多瑙河地区,中经许多大河、戈壁、草原。这是古代游牧民族迁徙往来的通道,人们通称"草原之路"。游牧民族沿此路随时与农耕定居民族进行绢马、茶马交易,并在古代中西陆地转贩贸易中承担着中间转贩者的重要角色。
丝绸之路 在欧亚内陆南部,东起敦煌的玉门、阳关,较早时期多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缘,稍后也沿天山北麓西行。西行路线或翻越帕米尔而入阿富汗及费尔干纳,或翻越天山经楚河-塔拉斯河-扎拉夫尚河流域而转入阿富汗,自阿富汗,或东南去印度,或西向取道伊朗高原的卡维尔大沙漠南北缘东抵地中海东岸或小亚细亚。沿途路线择取崇山峻岭间的山口、戈壁沙漠间的绿洲而蜿蜒伸展,全长一万余公里。对于这条干线及其支线构成的古代道路网,长期以来人们试图给它一个适当的概括性名称。1877~1885年,德国地质学家、地理学家 F.von里希特霍芬(1833~1905)首先提出"丝绸之路"一名,此名经德国历史学家A.赫尔曼等人的进一步提倡而得以推广。
沿丝绸之路往来的有使节、求法高僧、驼商队伍。古代史上的民族交涉、军事征讨也往往傍丝绸之路而展开。沿路有些民族专以中继贸易为生计,在公元2~8世纪有粟特人(即汉代的粟弋、唐代的昭武九姓胡)、阿兰人(汉代的奄蔡人)、波斯人、犹太人,7世纪后还有大食(阿拉伯)人等。转贩货物以丝绸、宝石、香料、药材、贵金属、玻璃料器等为大宗,值得提出的还有奴隶。8世纪初,在中亚的康国(今撒马尔罕),每匹绢的价格是28底儿罕。
陆路的中俄贸易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海路大开,导致内陆贸易的衰落。但是,17世纪以来中俄贸易依然依靠陆路。从1727年起,俄国从西伯利亚取道恰克图、库伦、张家口来北京进行貂皮、丝绸、呢绒、黄金、茶叶、大黄等贸易。在此前后俄国人也探路到青海西宁及其西郊的多巴。19世纪起,为配合吞并中国边疆地区的活动,俄国大举开辟对中国新疆、蒙古地区的贸易。
中西内陆贸易的历史意义 古代中西内陆贸易活动具有世界性历史意义,它把欧亚大陆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贵霜、安息、萨珊、希腊、马其顿、罗马、阿拉伯的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以及许多草原游牧国家联系起来,推动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促进了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