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1)  Chinese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1.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ootstock about the windup of the Chinese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古代数学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西方数学 ,与科学思维特征相背离 ,无法成为近代科学的思维和表达工具 ,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能走出工匠传统而致终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2.
The one rootstock about windup of the Chinese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at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ic world outlook; methodology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which profoundly affects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 long time.
讨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近代走向终结之哲学方面的原因 ,在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世界观、整体关照方法论以及儒道两家长期相互抗衡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2)  The Ancient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ender Perspective
《性别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1.
Patriarch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echnology: A Review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ender Perspective;
中国医学史与技术史中的父权制意蕴——评《性别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3)  Chinese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古代科技
1.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as the leading though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ought,has ever had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but this thesis mainly demonstrates its negative influence on Chinese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但本文主要论述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4)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科技
1.
Confucian culture 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
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5)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古代科学技术
1.
It has enough influence on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它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6)  history of science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科学史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钻探技术
      中国古代钻探技术始自钻凿井盐。
  
  井盐钻探  按照生产技术发展水平,井盐钻探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① 大口浅井阶段(公元前 3~11世纪)。口径大到二三十丈(古长度单位),井身浅,每挖一井投入几百人,凿挖工具都是铲锄等农用工具。自秦汉至南北朝,凿挖的都是上土下石的裸眼井;南北朝至五代,始用木制井筒护壁。
  
  ② 钻探形成阶段(1041~1368)。亦称卓筒井阶段。口径小,一般如碗大(5~9寸),深度自几十丈到百余丈。到北宋仁宗庆历、皇祐(1041~1054)年间已形成较完善的人力冲击式钻井技术。当时共有盐井728口,到南宋绍兴二年(1132)达到4900余口。钻头为铁质圜刃锉,吸卤筒和卓筒(即套管)为凿通节隔的楠竹。这是中国古代钻探技术的形成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深井冲击式钻井技术逐渐传入西方的时期(约11世纪)。
  
  ③ 深井发展阶段(1369~1911)。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1637)对钻井工艺有详细的叙述,凿井、打捞、治井工具形式多样。钻井工序分为6道:选择井位和初开井口;下石圈(下石制导管);锉大口;制木竹(制套管);下木竹(下木或竹套管);钻小口(图1)和见功(钻小井眼和完井)。
  
  古代主要钻凿工具(图2)为鱼尾锉、财神锉等;主要治井、打捞工具为提须子、柳穿鱼、霸王鞭等;传递动力和升降锉进工具用斑竹所制的篾索,堵漏和补腔(井)主要材料为桐油、石灰。钻进一口三百丈左右的井一般要四、五年。
  
  深井钻凿工艺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趋完善,清道光年间(1835), 四川自贡著名的燊海井钻凿成功 (见彩图),井深1001.4米,创造了当时中国以及世界盐井井深的最高纪录。  石油天然气钻探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远在汉末、晋初(200~300)年间,在四川邛州一带钻成了天然气井,左思(约250~305)在《蜀都赋》中描述其景象为"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隋朝(589)在邛州设立大井县,发现了石油。据明代《蜀中广记》记载,1521年(明正德年间),中国第一口油井在四川嘉州用钻凿盐井器具钻成;1840年,四川自流井地区钻成深达1200米的天然气井磨子井。近代使用动力机械钻探石油始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参考书目
   周国荣编:《中国钻探发展简史》,地质出版社,北京,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