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民间说唱艺术
1)  folk art of talking and singing as entertainment
民间说唱艺术
2)  arts of talking and singing
说唱艺术
3)  minjiɑn shuochɑng
民间说唱
4)  local narrative songs
地方说唱艺术
1.
"Huarong Fanbang Drum", popular in north Hunan Province and parts of Jingzhou in Hubei, is a kind of local narrative songs.
20世纪中期,该说唱音乐一度甚至成为华容县内几乎家喻户晓、许多老辈人士张口就能唱上一段的非常普及的地方说唱艺术。
5)  Wuchun rapping art
乌春说唱艺术
6)  story-telling and ballad-singing
民间说唱文学
补充资料:民间说唱类型诸腔系
      戏曲声腔系统。在新兴的戏曲剧种中,有一部分是从民间说唱音乐发展而来。它们经历了一个由座唱故事转入舞台扮演故事的衍变过程。这些剧种在声腔上分属于下列几个腔系:
  
  明清俗曲腔系  明清俗曲,也叫俚曲、小曲或杂曲。与传统歌谣及山歌不同,它是在继承元代小令和套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歌曲。曲调因时代和流行地区不同而有种种变化,俗称"时调"。俗曲在明代流传很广,遍及南北,尤盛行于城镇、坊间。在清初已有人联缀成套,衍变为戏曲形式。如蒲松龄创作的俚曲作品,其中有说唱,也有杂调戏曲。今流行在淄川一带的山东地方戏曲"周姑子"、五音戏,还能演出《双拐磨》等俚曲戏。明清俗曲曲牌很多,如〔银纽丝〕、〔跌断桥〕、〔罗江怨〕、〔呀呀优〕、〔山坡羊〕、〔寄生草〕、〔跌落金钱〕等,仅"扬州清曲"就收有近百种。明清俗曲演变为戏曲,有 3种情况:①明清俗曲和地方小调合为剧种。如河南曲剧、陕西眉户、河北曲剧、广西调子戏等,大多经过说唱曲艺阶段发展而成。②作为剧种唱腔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扬剧的清曲部分,淮剧的小调部分,闽剧的飏歌及小调部分等。③由某些明清俗曲发展成独立的剧种声腔,有的还可以看到曲牌联套体的痕迹,如柳子戏、雁北耍孩儿等。有的则已发展成为板式变化体的唱腔,如柳琴戏、泗州戏和淮海戏,就是由〔娃子〕(即〔耍孩儿〕)和〔羊子〕(即〔山坡羊〕)经过复杂的衍变发展而成。此外,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某些剧目专用唱腔,常用于不同腔系的剧种中,如《探亲相骂》全剧唱腔都由〔银纽丝〕一曲重头组成,《王大娘补缸》全剧唱腔都为〔呀呀优〕一曲组成,这类剧目在京剧、和梆子等地方剧种中常能见到。由琴书发展成的山东吕剧、贵州黔剧,也应是明清俗曲腔系的一个旁支。
  
  道情腔系 道情原是流传于各地的说唱音乐,后在许多地区逐渐形成为戏曲剧种。如山西雁北的"耍孩儿",甘肃的陇剧(陇东道情),陕北道情等。道情亦称道歌,新经韵,来源于道教的赞诵歌曲。它包括诗赞、词曲和民歌三类,以渔鼓、简板伴奏为特点。转化为戏曲后,音乐以词曲与民歌为主,在唱腔及伴奏上,曾接受北方梆子剧种的影响。道情音乐的结构形式,处于由曲牌联套向板式变化过渡的形态。它的曲调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南北曲,但它并不拘泥于原有曲牌的宫调,而是将所有曲牌都分为正反两调,正调多用商调式,反调多用徵调式;它又不拘泥于南北曲固有的联套形式,而是在某一支曲牌的基础上,通过民间的变奏方法,作"正、反、平、苦、抡、紧"六种变化,以此合成一套。如〔耍孩儿〕一曲,既有〔正耍孩儿〕、〔反耍孩儿〕,又有〔平耍孩儿〕、〔苦耍孩儿〕、〔抡耍孩儿〕、〔紧耍孩儿〕。这里既有主、属调的变化,又有音阶调式的变化,也有节拍、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滩簧腔系 滩簧是近百年来江南地区新兴的戏曲,原在明清俗曲"弹簧调"基础上发展成说唱,后结合当地民间音乐,先后派生出各地说唱滩簧,后又衍变为滩簧诸剧种。如苏剧(苏州滩簧)、沪剧(申滩)、姚剧(余姚滩簧)、甬剧(宁波滩簧)、锡剧(常锡滩簧)、湖剧(湖州滩簧)、婺剧滩簧以及江西各地的南北词等等。滩簧各剧种的唱腔组合是不同的,但其主要曲调多以五声羽调式为主,男女声基本调作正调及属调的宫调转换;用"起、平、落"或"起、平、紧、叠、落"的曲体结构,其中平板部分用上、下对句式,而紧与叠的部分则用单乐句连续变化形式;各剧种多有大段吟诵性的清唱,曲调优美流畅,比较口语化,某些剧种目前还有多达120句的长段,具有板式变化因素的说唱音乐特点。除基本调外,各剧种都分别吸收了邻近的曲种和民歌,如甬剧吸收了弹词类曲艺四明南词的词调、赋调和平湖调;锡剧、湖剧、姚剧等也吸收了其他曲艺的片断。滩簧各剧种的伴奏以丝竹为主,这是受江南丝竹的影响,有较丰富的支声复调因素,偶尔也用轻盈的衬锣衬鼓作点缀。在唱法上男女均用真声,初步建立了男女声不同的基本调。沿用方言语音分七声或八声(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唱词语汇丰富生动。
  
  拉魂腔系  拉魂腔原系由明清俗曲发展而来的一支腔系,在鲁南、苏北、皖北等地形成为不同的戏曲剧种,如柳琴戏、淮海戏、泗州戏、五音戏以及茂腔、周姑子等。这些剧种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在唱腔上又娓婉动听,腔尾常以假声作七度或八度上行大跳为特征。拉魂腔系剧种的唱腔,具有说唱音乐的特点,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行、紧板等类别的板式,但节拍却全用有板无眼的一拍子击节,泗州戏的慢板还常用多种穿插性的花腔,巧调。伴奏乐器以柳叶琴为主(淮海戏以小三弦为主),并有笙、笛、拉弦乐器等相配合。
  
  除以上几种影响较大的腔系外,还有一些单一腔系发展成的影响较大的剧种,如越剧原系民间说唱"?墓こ榈?"和"落地唱书调"逐渐发展成为单一声腔的剧种。又如由河南坠子发展成的河南坠子戏等,都可以见到民间说唱和某些戏曲声腔剧种的形成和民间说唱有着密切的发展与承递关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