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逻辑衔接手段
1)  devices of logic cohesion
逻辑衔接手段
2)  logical cohesion
逻辑衔接
1.
On the basis of Halliday s theory of cohesion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outstanding scholars in this fiel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 of structure cohesion, logical cohesion and lexical cohesion in the course of writing.
本文以Halliday&Hasan 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著名学者的语篇研究成果,用实例阐明了结构衔接、逻辑衔接和词汇衔接三种衔接手段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2.
This paper mainly concerns about three ways of cohesion:structural cohesion,logical cohesion and lexical cohesion,with the purpose of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on theorie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本文通过介绍三种语篇衔接方式———结构衔接、逻辑衔接及词汇衔接 ,旨在论述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引进语篇衔接的概念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
3)  cohesive devices
衔接手段
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s and Their Translation;
英汉衔接手段异同比较及对翻译的启示
2.
A Study on the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ritings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对中国大学生写作中的衔接手段使用的分析以及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3.
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coherence and global coherence,discusses how to enhance local coherence by readjusting cohesive devices.
文章从局部连贯和整体连贯出发,通过调整衔接手段的方式来解决译文的局部连贯;译文中的局部连贯应服务于译文的整体连贯。
4)  cohesive device
衔接手段
1.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ohesive Devices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
2.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ultures, thinking patterns and philosophical values are the roots of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ohesive devices.
不同的地域文化、思维模式和哲学世界观是两种语言存在差异的根源, 而语言的总体差异又造就了两种语言衔接手段方面的差异。
3.
Halliday and Hasan s concept of cohesion and taxonomy of cohesive devices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samples for their cohesive features.
定量分析表明:学生作文所用衔接纽带总数与作文成绩正相关;词汇衔接手段中的同义词衔接和照应衔接手段中的人称照应对作文质量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但定量分析结果也表明大学生作文中所使用衔接纽带总数与作文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弱。
5)  cohesion [英][kəʊ'hi:ʒn]  [美][ko'hiʒən]
衔接手段
1.
Cohesion in English chat-room discourse of Internet;
互联网英语聊天室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分析
2.
Ba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some samples of C-E translation in TEM 8(2006),this paper takes a close look at Halliday & Hasan s theory on cohesion 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认识和把握,在理解原文和生成译文的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onjunctive elements in students compositions,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als with such faults as rare use of conjunctions and monotonous cohesion.
通过研究学生作文中的连接性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找出不足之处,如衔接手段使用较少,衔接形式单一等,并提出建议,加强学生的语篇意识,注意使用连接性衔接手段,以建构出话语连贯且质量较高的篇章。
6)  cohesive ties
衔接手段
1.
Combination of textual cohesive ties and textual teaching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good and poor compositions written by non-English major freshmen;
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与语篇教学——对非英语专业大一本科生好作文与次作文的统计分析
2.
Based on Holliday and Hasan s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cohesive ties,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ohesive ties: grammatical cohesive ties and lexical cohesive ties, which play functions of cohesion and modification.
英语的衔接手段主要有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两种,这两种衔接手段不仅具有语篇衔接功能,还有对语言的修饰功能。
3.
The role cohesive ties play in teaching English listening cannot be neglected.
衔接手段对英语听力教学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通过结合实例分析论述非结构衔接手段在听力理解中的应用后不难得出:语篇衔接对英语听力教学有实践指导意义,理解和把握衔接手段对于听者提高其捕捉信息的能力,快速而准确理解听力材料所要传达的信息有重要作用。
补充资料:多值逻辑与连续逻辑
      当命题的真值数目为两个以上时,研究这类命题的逻辑运算及其电网络的实现称为多值逻辑;如果真值数目趋于无穷多个值时,就是连续逻辑,因而连续逻辑也可认为是多值逻辑的一种特殊情况。
  
  多值逻辑是正在发展中的现代科学领域之一。多值逻辑与古典逻辑中真值只能取"真"、"假"两值不同,它可以取三个,四个,......,直至无限个。因而从哲学、逻辑学的角度,存在如何解释各个真值的意义,以及多值逻辑和古典的二值逻辑的关系等问题。对于逻辑网络,显然需要发展相当于布尔代数和开关理论的多值逻辑代数和多值逻辑网络的综合、分析方法。发展多值硬件也是多值逻辑的主要课题之一。因而,所谓多值逻辑除了逻辑学的内容以外,还常指多值逻辑运算、多值电路及其应用等内容。
  
  1920年,波兰学者J.卢卡西维奇在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未来偶然性问题时,首先提出了三值逻辑。1921年,美国学者E.L.波斯特假定命题的真值数目大于2,建立起任意有限多个值的逻辑系统。后来,人们在建立完备的多值逻辑演算系统、研究演算的性质和探索多稳态电路元件、多值电路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
  
  多值逻辑的运算手段称多值代数。1921年,波斯特首先提出的多值代数完备集包括两种运算
  
  式中xi为逻辑变量,取值0,1,2,...,R-1;modR为模R的代数运算。在二值情况下R=2,第一种运算即二值的"或"运算,第二种运算则为二值的"非"运算。这两种运算虽然完备,但不易形成运算方便的范式。1927年,B.A.伯恩斯坦提出用 modR的算术加和算术乘两种运算构成R值的运算集。对应R=2,mod2的加法运算即为二值的"异或",mod2的乘法运算即二值的"与"运算。用这种代数在展开多值函数成范式时比波斯特方法直接和方便。1935年,D.L.韦伯指出,只要一种运算即可构成R值多值运算的完备集
  
  R=2时,这一运算即为二值的"或非"。此外,还不断有人致力于把二值逻辑的"与"、"或"、"非"三种基本运算直接推广成多值形式。相应二值情形的"与"、"或",当变量为多值时可推广为"最小"(min)和"最大"(max)运算:
  
  二值的"非"运算较难直接推广成多值的,对多值单变量运算提出过各种方案,但较常见的单变量运算有
  
  =0
   其他情况
  现代人们比较集中于低 R值特别是三值、四值逻辑的研究。对三值逻辑提出的J运算和T运算,受到广泛的注意。J运算的定义为
  Jκ(x)=R-1  κ=x
    κ=0,1,2
  =0
   
  J运算配合"最大"、"最小"运算,形式上很容易把逻辑函数写成"积之和"或"和之积"范式。T 运算的定义为
  T(x1,x2,x3,κ)=x1 κ=0
  =x2 κ=1
  =x3 κ=2
  同时,也有提出把三值逻辑的真值取为(-1,0,1)的,称为对称三值逻辑,并研究出相应的算法。类似二值阈元逻辑,还提出了多值多阈方案并已用于设计数字部件中。
  
  在多值网络的逻辑设计方面,类似二值情况,可对多值网络用上述基本运算进行分析、综合。这方面的主要工作集中在R=3,4等低值情况,在分析和综合多值网络时也采用二值情况下常用的真值表、卡诺图等技术。但是,这要比二值时困难得多,主要是由于n个变量的R值函数,其真值表有Rn行,可构成R(R)n个不同函数。此数随R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如二变量二值函数计有2(2)2=16个,而二变量的三值函数则有3(3)2=19683个,分析就要困难得多。
  
  多值逻辑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缺少合适的硬件来构成系统。早年曾希望研制出多稳态的固态器件替代二态的晶体管,但未见成效。现代按多值代数概念似乎只要有"max"、"min"配合一些单变量运算的门,原则上就有了足够的多值基本门。用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集成注入逻辑电路I2L、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集成电路、电荷耦合器件等各种电路形式构成的这类基本门都已有报道。同时,还可用二值电路多值编码方案实现多值逻辑。但是,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系统设计,有的综合范式复杂,有的所用门数超过相应的二值系统,不能体现多值逻辑的特点。1979年,E.J.麦克拉斯基从I2L实际电路出发,提出按电路连接情况选取接点的多值逻辑设计法。人们已在一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列中成功地使用多值逻辑概念制成四值只读存储器。其基本设计思想是:在存储元件阵列中使用四种沟道尺寸的 MOS晶体管,分别表示四种状态。阵列元件被选中时,自动与三个并联的比较器接通,进行比较,输出的三个比较结果,表示选中的是何种尺码的MOS管,译码后以二值编码读出。
  
  多值逻辑电路与二值逻辑相比,优点是在同样数目的出腿和连线情况下传送的信息量增加;完成二值同样的逻辑所需的门数可减少。存在的问题是多值信号传输中产生衰减,整形有困难;多值信号的阈值数目增加会减小噪声影响,信号的容差要求比二值严;由于信号摆幅增加,速度比二值慢。在性能和经济效益上,多值逻辑还不能全面超过二值系统,较多地用于指导和研制一些数字部件,进行逻辑系统调试、计算机的容差检出等。
  
  在多值逻辑和连续逻辑电路方面,1978年中国创新的多元逻辑电路(DYL)包含了连续逻辑max和min门,或称为线性"与或"门。
  
  

参考书目
   王宪钧:《数理逻辑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