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汲冢竹书
1)  Ji's grave bamboo book
汲冢竹书
2)  Ji Zhong Shu
汲冢书
1.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deeply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re are two mistakes about WANG Zhao-jun and Ji Zhong Shu in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and corrects the two mistakes.
利用相关史料进行印证、分析,认为《中国通史》关于王昭君及汲冢书考证之记载有误,并对其进行了纠正。
3)  Jizhongzhoushu
《汲冢周书》
4)  A Textual Research on Jizhong(汲冢)Zhoushu(《周书》)
汲冢《周书》考
5)  Ji Zhong Skuoyu
《汲冢琐语》
6)  bamboo book
竹书
1.
The thesis first examines the difficult characters such as Cha(察),Si(伺),Ce(侧) and Chi(螭),and suggests the missing part of the first three bamboo-slip texts of the bamboo book Rong Shi You Cheng of the Warring States.
在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融师有成》篇前三简中的"察"、"伺"、"侧"、"螭"等疑难古文字进行考释并拟补原简缺文的基础上,对这篇四字为句的韵文进行了释读,并引证了《山海经》中的类似记述。
2.
The question of how to name "bamboo book", of the authors of "arguments on Confucius s poems", of "blank left" are the focuses all concern.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出版以后,引起了学者的广泛注意,“竹书”命名问题、“孔子诗论”的作者问题、“留白”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补充资料:汲冢竹书
      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次大批出土的战国时代简牍资料。西晋咸宁五年 (279)汲郡(今河南汲县)一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了一座战国晚期的魏王墓,获得写在竹简上的各种书籍数十车。这些简书被后人称为"汲冢书"或"汲冢竹书"。
  
  由于盗墓人曾燃烧竹简用以照明取宝,不少竹书被烧毁,还有许多被拆散折断,使所书古籍遭到严重破坏。太康初,汲冢竹书为官府收得,晋武帝令秘书监负责整理,"校缀次第,寻考指归",并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把竹简上的"科斗文" (即"古文"──战国时三晋使用的文字 )过录转写下来。经过苟勗、束皙、卫恒、王庭坚、和峤、王接等学者的整理和考证研究,得到古书凡75篇。据《晋书·束皙传》记载,计有:
  
  《纪年》13篇。大约为魏国的史书,上记三皇五帝及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等三代史事,下记晋史,用晋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纪年,直至魏"今王二十年"。大略与《春秋》相应,但也有不少史事与《春秋》所记不同。《易经》 2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 2篇。与《周易》略同。但卦辞不同。或为《连山》、《归藏》之类。《卦下易经》1篇。类似《周易》中的 《说卦》。《公孙段》 2篇。记公孙段与邵陟论《易》。《国语》3 篇。记晋、楚之事。《国名》 3篇。有些内容与《礼记》相似。又有些与《尔雅》、《论语》相似。《师春》1篇。集解《左传》卜筮之事。"师春"可能是著书人的姓名。《琐语》11篇。是各国占梦、卜妖怪吉凶书及相书。《梁丘藏》 1篇。先叙魏国的世系,次记丘藏金玉之事。《缴书》 2篇。论弋射之事。《生封》1篇。记帝王所封之地。《大历》2篇。与邹衍论说天文的著述相似。《穆天子传》 5篇。记周穆王巡游四海,见帝台、西王母的经历。
  
  《图诗》 1篇,图画配赞诗。又有杂书19篇,包括《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等。另有 7篇严重残损,已无法识别篇题内容。
  
  汲冢竹书史称"漆书",实为好墨写成。《穆天子传》一书,简长为晋古尺二尺四寸(约合今55厘米),一简写40字,用素色丝绳将竹简编联成册。其他各书形制情况不明。据考,《纪年》之"今王二十年"是魏襄王二十年 (299)。因此,该墓墓主应是魏襄王。竹书也应是同时的文物。
  
  汲冢竹书在南北朝时即逐渐散失。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部《穆天子传》。传世的另有一部后人重编的《竹书纪年》(今本),并非汲冢竹书《纪年》的本来面目,编定的时间约在南宋以前,此书虽不可全信,但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清代学者朱右曾及近人王国维曾分别搜辑考订古文献中引用的原本《竹书纪年》佚文,重编《古本竹书纪年》,今人范祥雍、方诗铭等先后又做过辑校补订工作。
  
  此外,对现存的《逸周书》是否为汲冢竹书还存在争议。《隋书·经籍志》著录谓《周书》十卷,"汲冢书,似仲尼删书之余";《太平御览》卷首引书目作《汲冢周书》。宋丁黼、明杨慎已有考辨,认为《汉志》已有《周书》,汲冢竹书"杂书十九篇"中的《周书》非此《周书》。《四库全书总目》说,这是梁代任昉、刘显弄错的,《隋志》误采。又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汲冢师春》一卷,并谓此书"首叙周及诸国世系,又论分野、律吕为图,又杂录谥法、卦变",认为已非汲冢原书。原书今已佚。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