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诗歌文化
1)  poetical culture
诗歌文化
1.
After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s of accumulation, traditionalpoetical culture of Yongjia, which was gradually absorbed and enhanced by its native poets, hel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ircleof poets in late Song Dynasty, especially with the rise of Wenzhou poets.
经千百年积淀的永嘉传统诗歌文化,不断地被本土诗人们吸收、弘扬。
2)  Poem intellectualized process
诗歌文人化
3)  The Plants-collecting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采集文化诗歌
1.
The Plants-collecting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related to culture,not only with the ancestors\' clothing,food,shelter,transportation,further to cover the ancestors\' social aspects of life,reflecting the profound religious worship,campaigns and corvees,feasts,marriage and so on, all aspects of their life.
解读这些诗歌,基于它们对于采集生产活动的反映,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种情况,实写采集的,以采集起兴的和直接描摹植物意象以表情达意的,从而统称之为《诗经》采集文化诗歌。
4)  Popular Culture" CCTV POEM AND PROSE"
大众文化《电视诗歌散文》
5)  Chinese Poetry in Brunei
文华诗歌
1.
The New View in Opening up Virgin Soil——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oetry in Brunei from 《The Chinese Collect in Brunei》;
文华诗歌是个独立的创造个体,具有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呈现出具有独立创作精神的自我意识与世界意识。
6)  scholar song poetry
文人歌诗
1.
The creation of upperclass scholar song poetry in the Han Dynasty was mainly limited to the members of the loyal families.
汉代上层文人歌诗的创作以王室成员为主,他们以楚地特有的声乐系统“楚声”来创作歌诗,形成其特有的悲情特征;平民文人歌诗创作,与上层文人歌诗的悲情主调相一致,然而它将《诗三百》单纯的、尚与诗章的特定场景和情感主题有所游离的“兴”,转化为与抒情主体的行为、心理感受相联的某种景观,从而使情感的抒发又有了一个特定的、感性化的空间。
补充资料:北朝诗歌
      由于北朝统治的黄河流域从西晋末年以后经历了长期战乱,而且北魏初年的帝王对汉族文化重视不够,因此北朝的诗歌创作远不如南朝繁荣,流传下来的作品也较少。
  
  北朝的文人诗兴起很晚。在孝文帝元宏以前,作者甚少,流传至今的只有高允、宗钦和段承根等人所作的一些质木无文的四言诗,以及高允拟汉乐府所作的《罗敷行》、《王子乔》等。四言诗全属枯燥无味的说教,乐府诗亦一味模仿,而且缺乏文采。元宏迁洛以后,大力提倡汉化,北方的文人诗创作才略有起色。当时有诗流传的如郑道昭、祖莹、元勰、常景等。所存作品不多,艺术手法大抵仿效南朝,但并没有达到南朝的水平。其中郑道昭和常景的作品似乎受南朝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影响较大,郑道昭的一些写景诗比较古奥,遣词造句都近于鲍照与谢灵运,常景的《赞四君诗》则受颜延之《五君咏》及鲍照《蜀四贤咏》的影响较为明显。他还仿刘琨作《扶风歌》15首,今已亡佚。祖莹、元勰的诗则模仿由南朝入北的王肃的诗。这些诗在艺术上不算很成熟,却偏于慷慨悲凉,与南朝诗有所不同。《魏书·文苑传》说到北魏自元宏以后,"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因为文学长期衰落之后,虽经统治者的提倡,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许多有较高成就的诗人。
  
  北魏末年经过"六镇"起义及"尔朱荣之乱"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后又变成北齐和北周的对峙。其中东魏和北齐统治着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文人大抵聚居于邺城。这时著名的诗歌作者有温子昇、邢劭和魏收等。他们的诗主要取法南朝的齐梁诗人。据说温子昇的作品流传到江南,曾受到梁武帝萧衍的称赏。他曾写过一些乐府诗,在形式上近于南朝民歌。而题材则多少受北朝民歌及凉州歌谣的影响。他最著名的《捣衣诗》受齐梁诗影响很深,而且与初唐某些诗人的诗风近似。据记载邢劭和魏收是北齐文人中两个派别的首领。邢劭追步沈约,魏收则效法任昉。他们的诗存者不多,但和南朝梁陈诗人相比,确实也无逊色。和他们同时的刘逖,也有一些较好的诗。这些诗很讲究辞藻和对仗,标志着北朝文人诗的艺术水平已逐步与南朝相接近。
  
  北朝文人诗的兴起与南方经"侯景之乱"后一些文人的北逃有一定关系。北齐诗人中像萧慤就是梁朝的宗室。他的《秋思诗》中"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疎"两句,颇受人称赏,但也有人以为纯系南朝诗风而不甚赞成。另一个由梁入北齐的文人颜之推,虽不以诗名,但他的《古意诗二首》及《从周入齐夜渡砥柱》等诗,风格亦较清拔。
  
  北齐后期出现的阳休之、卢思道、薛道衡等都生活到隋代。其中薛道衡的主要创作活动已在隋时。阳休之的作品较少,而且缺乏传诵之作。卢思道则很有特色,他写边塞题材的诗,苍凉而富有真情实感,开了唐代边塞诗的先声。
  
  和北齐对峙的北周,由于地处黄河上游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所以本地出生的文人较少。不过由于北周的创建者宇文泰攻占了梁朝的益州(今四川一带)和荆州(今湖北省襄阳、江陵一带),又得到了庾信、王褒等南方诗人,所以现存北周诗的数量超过了北齐。庾信和王褒的传世佳作都是到了北方之后写成的。比起在南方时的作品,其诗风也有改变,如庾信在南朝写的诗多清绮柔靡之色,没有脱出"宫体诗"的范畴;而到北方以后,则颇多沉郁悲凉之辞。其代表作《拟咏怀》尤为突出。所以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这种变化是与作者生活经历及遭遇分不开的。王褒的情况也与庾信相类似。他的诗数量较少,其中被人们传诵的主要是边塞之作。像《渡河北》等名篇,和卢思道作品有些类似。
  
  除了王褒、庾信外,据《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说,北周明帝宇文毓、赵王宇文招、滕王宇文逌都能诗。他们的作品受王褒、庾信的影响较大。
  
  北朝诗兴起较晚,在形式和技巧方面,学习了南朝的诗歌。但由于社会生活与南朝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北朝诗在内容与风格上仍然具有自己的特色。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