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闽南歌仔戏(芗剧)
1)  play Gezai in south Fujian(play Xiang)
闽南歌仔戏(芗剧)
2)  Gezi opera
歌仔戏
1.
Media Revolution and Chinese Opera Transformation——From the Movies of Xiamen Dialect to the Movies of Gezi Opera in Taiwan
传媒革命与戏曲变迁——从厦语片到台湾电影歌仔戏
2.
Gezi opera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aiwanese opera,whose birth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Zhangzhou Jin Songs and Chegu opera in South of Fujian Province.
歌仔戏是台湾的代表剧种,它的形成与漳州的锦歌、闽南的车鼓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歌仔戏从小戏发展为大戏过程中,福建戏班赴台演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台湾解严后闽台两地多次组织了歌仔戏的演出和研讨,使歌仔戏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3)  xiɑngju
芗剧
4)  From Gezi Ballad to Gezi Opera
从歌仔到歌仔戏
5)  Exquisite Taiwanese Opera
精致歌仔戏
6)  songs in Minnan dialects
闽南语歌曲
1.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songs in Minnan dialects
闽南语歌曲的发展与创新刍议
补充资料:芗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省龙溪、厦门、晋江和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闽南的民间说唱"锦歌"和歌舞"车鼓弄"、"采茶仔"(采茶褒歌)传入台湾后,经过"歌仔调"、"歌仔阵"等几个阶段,发展形成"歌仔戏"。1928年,歌仔戏班三乐轩以回乡祭祖为名,来到闽南龙溪白礁(今属龙海县),回台时,经厦门作首次公演。由于语言相同,观众感到十分亲切,满城争看,歌仔戏从此盛行于闽南。抗日战争初期,歌仔戏被视为"亡国调",遭到禁演。老艺人邵江海等从"锦歌"中再改编出一种"杂碎调",并改进了大小哭调,吸收了民歌、山歌、褒歌和潮剧、高甲戏、京剧的部分曲调,创出了一套新的唱腔和伴奏曲牌,称为改良调,并把歌仔戏称为"改良戏",重新进入城市,搬上舞台。他们编演了《六月飞霜》、《卢梦仙》、《安安寻母》等剧,在城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漳、泉各地业余改良戏班社不断涌现,有挖笋农民组织的"筍仔班",卖豆花小贩组织的"豆花班",麻袋工人组织的"布袋社"以及"水仙班"、"咸草班"等,一度发展至200多个。因其流行于龙溪芗江流域,1954年,定名为芗剧。
  
  芗剧唱腔丰富,乡土气息浓郁。主要曲调有杂碎调、七字调、杂念调、各种哭调以及民间山歌、褒歌和"采茶调"、"十二送哥调"、"扭扭动"、"草蜢弄鸡公"、"十二文人闹"等小调。主要伴奏乐器有壳子弦(椰壳制,近似板胡)、大广弦(龙舌兰木制大筒胡琴)、台湾笛、三弦、月琴、鸭母笛等。传统剧目有500余本,有的来自"锦歌"唱本,有的由小说改编,有的移自其他剧种,如《郑元和》、《陈三五娘》、《千里送京娘》、《双巡按》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传统戏《三家福》,现代戏《碧水赞》等。著名演员有台湾籍艺人李少楼、陈玛玲和叶桂莲、姚九婴等。现有专业剧团11个。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