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文学上海
1)  literature Shanghai
文学上海
1.
Similar question,different choice——Zhang Ailing and Wang Anyi as viewed from literature Shanghai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dentity;
相同的问题 不同的选择——针对文学上海与城市身份建构看张爱玲和王安忆
2)  Shanghai Literature
上海文学
3)  "Shanghai Literature" in 1990s
90年代《上海文学》
1.
On the Nationalization in "Shanghai Literature" in 1990s;
从编辑角度看90年代《上海文学》
4)  the literature of enemy-occupied area in ShangHai
上海沦陷区文学
5)  Shɑnghɑi Gudɑo wenxue
上海"孤岛"文学
6)  Shanghai Students' Post
《上海学生英文报》
补充资料:上海文学

主  办:上海市作家协会

协  办:上海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联通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8026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095

《上海文学》是中国一本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杂志,曾由巴金主编,创刊于1953年,编辑业绩卓著。《上海文学》历年来推出的大量优秀作品,已成为当代文学史的名著名篇,如邓刚的《迷人的海》、王安忆的《小城之恋》、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归去来》、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等等。从《上海文学》走出的一代代作家,如王蒙、王安忆、阿城、韩少功、贾平凹、王朔、张炜、苏童、陈村、池莉等,也成为了当今文坛的中坚力量。一直以来,作为《上海文学》办刊的最大特色,直面现实,推陈出新,敏锐把握文学潮流的变化,倾力培育新生代作家群体,是其得以延续自己文学影响力的根本缘由。

《上海文学》坚持高品位、前卫性的文学理念,凸显当代都市生活的品质,以小说及文学、文化研究方面的名牌栏目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学及都市文化的发展潮流,被誉为“海派文学的主办基地”(王蒙语)。《上海文学》不仅在文学界,而且在知识界、思想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它多年来一直为海外许多著名的大学和图书馆所关注和收藏,被视作反映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最新潮流动态的前沿窗口。

《上海文学》理论评论版面的开拓性与海派特色素为文学界内外称道。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文学》高擎思想解放的旗帜,廓清理论迷雾,拓展批评空间,为八十年代文学的辉煌发展作出过独特的贡献。《上海文学》全力培养和构建了新时期海派文学批评群体,不断为国内理论批评界增添富有锐气与个性的有生力量,开启了海派批评的先河。而九十年代以来,《上海文学》在积极回应和探讨富有创造活力的文学现象的同时,更注重追寻和把握由于当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嬗变,大大开阔了自己文学思考的理论视野。从1993年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1995年关于市民社会与市民文化的讨论,1999年关于当下中国的“市场意识形态”的讨论,直至2000年关于“纯文学”的讨论,均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多年来,《上海文学》将叙述一个真实的中国,拓展严肃的文化空间,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与对读者的承诺。《上海文学》杂志持之以恒的现实关切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文化意图,无疑勾勒出了其基本的人文品性,在众多的文学杂志中独树一帜。

从1999年开始,《上海文学》杂志为适应市场需求,着手从栏目到版式进行逐步的调整和转型的努力,明确提出了杂志栏目化和“大文学化”的办刊思路,力求以推陈出新的特色栏日、风格精致的高雅版式和独具个性的文化格调,来赢得读者的青睐。除了发扬小说栏目的精品特色以外,还推出了一系列专题栏目、名家专栏,如“夹边沟记事”、“城市地图”、“上海词典”、“记忆·空间”、“思想笔记”、“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等等,颇受好评。

办刊思路的转换和大量栏目的开设,初步拓展了文学杂志的潜能空间,使其更具包容性、亲和力和品赏价值。诸多实践与努力,为《上海文学》杂志巩固传统读者队伍,吸纳新型读者群体,同时改善编辑整体素质,进而实现进一步的整体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