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曹禺现象
1)  CaoYu phenomenon
曹禺现象
2)  The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Caoyu s Drama
曹禺戏剧形象论
3)  CAO Yu
曹禺
1.
The 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AO Yu s Plays after 1949;
论曹禺后期戏剧的艺术构造逻辑
2.
Realism in Cao Yu s Early Drama;
曹禺早期剧作现实主义的独特性
3.
Is the first edition of Thurderstorm the edition that can t be revised in Cao Yu′s life?;
《雷雨》初版是曹禺“一生不改的版本”吗?
4)  Chao Yu
曹禺
1.
Review on Chao Yu s A Story Of Wang Zhaojun;
曹禺《王昭君》研究综述
2.
The art of Chao Yu s creating“tragdy” which embodies in Leiyu sets his teagdy representativ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as well as that of in the world.
曹禺在《雷雨》中所表现的高超的造“悲”艺术确立了《雷雨》在中国戏剧史乃至世界剧坛上无可争辩的悲剧代表作地位。
3.
By contrasting with the feminist theory and criticism, we will find that Chao Yu, the outstanding realistic playwright, has managed to portray a series of female images vividly.
如果采用女权主义批评视角,我们会发现,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身为男性,却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
5)  CaoYu
曹禺
1.
Death Consciousness in the Works of CaoYu;
论曹禺创作中的死亡意识
2.
On Detailed Artistic Techniques of CaoYu s Dramas;
象牙的雕刻——略论曹禺戏剧的细部艺术
3.
Seek the Existence of Truth——The elaboration of the culture value content in the Caoyu s earlier period dramas;
寻求真实的存在——论曹禺早期戏剧的文化价值内涵
6)  Cao Yu Studies
曹禺研究
1.
Qian Li-qun and Cao Yu Studies in the New Era;
钱理群与新时期曹禺研究
补充资料:曹禺现象
曹禺现象
曹禺现象

曹禺现象:迅速崛起与迅速衰退

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之后,1936年曹禺发表《日出》、1937年发表《原野》,1938年发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与宋之的合作),1939年发表独幕剧《正在想》,1940年发表《蜕变》,直至1941年《北京人》完成,短短几年时间,曹禺的创作水准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都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界。尤其是被誉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艺术功力所达到的境界,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而彼时他仅有31岁。1942年曹禺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为话剧,风格与《北京人》颇有相通处。此后,他所写的独幕剧《镀金》,《桥》(未完成),以及解放后写的《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和《王昭君》(1978)等剧,其艺术魅 力大不如前,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个事实。

有许多学者认为,曹禺艺术创造力的衰退主要在于解放后受困于行政事务,加上无休止的政治运动的干扰,使他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创作,因此,1949年成为他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学界一般趋向于认为曹禺艺术创作进入衰退期是在1949年之后。事实上,自从《北京人》之后,曹禺的创作就已经开始呈现出走下坡路的迹象,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原创性作品已不复出现,人们现在依然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前期所写的“四大名剧”。

为何曹禺在短短数年内能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在文坛迅速崛起,而后又在正当盛年之时其艺术创造力很快下滑?曹禺前期剧作的原创性和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是哪些因素赋予这些剧作如此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曹禺后期剧作的生命力为何迅速衰退?导致他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是诸多研究者在反复探究的问题。

应该说,曹禺的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他站在人类的高度去看待和表现人的生存困境,他是用一种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心灵语言去讲述人的不幸遭遇,以一种深广的悲悯情怀来看待人的痛苦。他的立足点,他的悲悯情怀,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都能深切理解并产生强烈共鸣。而曹禺创作生命力的衰退,与其说是他被困于行政事务与政治运动的结果,不如说是他前期的作品在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语境中被广泛误读的结果。尤其是当时过分强调切近时势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曹禺产生了巨大影响。曹禺剧作中凡是与时势相切合的内容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与时势相对有距离的内容则大受攻击 ① 。这些误读所形成的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最终使曹禺对自己的创作方向产生了误解,并由此导致他的创造力偏离了自己所熟悉的轨道而进入了他人设定的轨道。也可以说,正是始于三四十年代并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社会主导话语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学批评,使曹禺极富原创性的创作受到了严格的制约而无法自由发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