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歌舞戏
1)  Song and dance drama
歌舞戏
2)  song and dance
歌舞
1.
Li Jin-hui firstly created children song and dance which focuses on and shows concern for children.
黎锦晖首创了儿童歌舞和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处处以儿童为本,为儿童着想,本文从审美方式的显层面和潜层面探讨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游戏精神;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探讨作品彰显的儿童游戏精神;最后从作品中的游戏精神来探讨作品的审美价值,以揭示黎锦晖作品何以在"五四"时期风靡一时。
2.
The song and dance of the Song dynasty belonged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respectively.
宋代歌舞分属于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由于二者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政治境遇、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因而宋代歌舞在其间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3.
To relate the long history of Manchu folk music and introduce Manchu folk song and dance .
讲述了满族民间音乐的悠久历史,介绍了满族民间歌舞,音乐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地位。
3)  dance [英][dɑ:ns]  [美][dæns]
歌舞
1.
On the influence of dance theme on the stone relief style in the Han Dynasty;
论歌舞题材对汉画像石造型风格的影响
2.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piritual beings, the folk masters will fist perform dances,called “ruan gong fu” (soft arts)to curry favor with the spiritual beings for reconciliation; then they will perform magic arts, called “ying gong fu”(hard arts)to contend against the spirits to eliminate catastrophe.
壮族民间师公为了实现其为民禳灾祈福的职能 ,其“沟通”鬼神的手段集中体现在歌舞与法术两个主要方面 ,前者是师公必备的“软工夫”,表现为搬演歌舞谄媚鬼神以与鬼神“和解”;后者是师公要掌握的“硬功夫”,表现为施行法术驱鬼消灾以与鬼神“较量
4)  songs and dances
歌舞
1.
There are lots of stories about his songs and dances and himself.
西藏民间有许多关于他与歌舞的传说。
5)  operas [英]['ɔpərə]  [美]['opərə]
戏歌
1.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opera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Way of Singing" in the the art of the Chinese opera expresses meaningful emotions.
中国歌剧演唱艺术"戏歌唱法"由于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其美学价值是达意之情,美学理想是韵味。
6)  legitimate drama
舞台戏剧
补充资料:歌舞戏
      中国南北朝、隋、唐以来在前代歌舞、百戏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故事情节、有少数角色扮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乐器伴奏的一种雏形戏曲。歌舞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杜佑《通典》(766~801)卷一百四十六,属于"散乐",剧目和内容的记载,见于唐代数种著作。最重要的有《大面》,《踏摇娘》、《拨头》3种,尤以《踏摇娘》最为完整。但均无剧词和曲谱传世。这类歌舞戏约始于南北朝末;其渊源则可追溯到汉代。对后世来说,歌舞戏是宋杂剧、金院本和宋南戏的先声,是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基石,在戏曲史和音乐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大面》,又名《代面》或《兰陵王入阵曲》。演北齐世宗高澄第4子兰陵王高长恭故事。唐代崔令钦《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唐末段安节所著《乐府杂录》"鼓架部"所记为《代面》,并有化装的叙述。宋王灼《碧鸡漫志》卷四载,《兰陵王》在宋代仍流传,属越调,犯正宫,3段24拍。又有大石调《兰陵王慢》,前后有16拍慢曲子,非旧曲。
  
  关于《踏摇娘》,据《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侐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通典》卷一百四十六与《旧唐书·音乐志二》所载则有同有异。
  
  《拨头》,或作《钵头》,《通典》卷一百四十六记述:"《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也。"《乐府杂录》"鼓架部"的记载较详,并说:"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等。
  
  根据上述史料可知:①南北朝末期开始出现的歌舞戏,继承了汉代以来百戏中情节性歌舞和角牴的传统。《大面》、《踏摇娘》、《拨头》3者均有歌有舞,有的还有帮腔、管弦伴奏;《踏摇娘》中有角牴因素甚为明显,《拨头》中"求兽杀之"的情节也可能包含角牴因素。②从北齐到唐代,女角色或由男扮,或由女扮,已有衍变,并非一格。③化装已相当完备;历史悠久的面具已在戏中应用;后世戏曲脸谱或已萌芽,如《踏摇娘》中的丈夫,《拨头》中的遭丧者。④角色或1人,或2人,或3人,已见后世"二小戏"、"三小戏"之雏形。⑤情节均具有矛盾性,或庄,或喜,或悲,已见后世戏曲各种类型之端绪。⑥"戏"的概念开始确立,已由戏耍或技艺表演之泛指,过渡到近于后世戏曲之专称。⑦中国后世戏曲源于民间且不断衍变发展的这一特点,已历历可见,如《踏摇娘》的不同记载──包括故事情节,角色数目,名字,官职,女角色扮演者之性别,作品名称,以及伴唱、伴奏等等。此外,还可以看到从民间进入宫廷的特点。例如从《踏摇娘》蔓衍而出的《谈容娘》,唐代常非月的诗作《咏谈容娘》描写了它在广场演出的盛况。⑧《大面》、《踏摇娘》产生和流传的地点,有助于探讨戏曲音乐的历史发展。
  
  除上述3个重要作品外,唐代歌舞戏还包括傀儡子等。这些作品曾在国外(如日本)产生过一定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