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骚体诗
1)  poetry in the style of Li Sao
骚体诗
1.
Qu Yuan s poetry in the style of Li Sao created the artistic model of ancient Chinese lyrics for its ornateness,which originated from Qu Yuan s self-consciousness of poetry s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his succeeding the national emotional personality and going beyond it.
屈原骚体诗,以其瑰丽奇幻之美创造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其魂丽奇幻抒情特定之形成,在发生学意义上,源自屈原对于诗“抒情”的自觉以及诗人对民族高度活跃的情感个性的承传与超越。
2)  Evolution in Poesy Forms from "the Book of Songs" to "the Songs of Chu"
诗骚形体因革略论
3)  The Style of Lisao
骚体
1.
The Style of Lisao is the simulate pattern of the descriptive prose of the Han period of China.
骚体为两汉辞赋的重要形式,汉人不仅拟楚骚作辞,而且不断推动骚体的新变:通过骚体句式的散化,使散体大赋注重抒情性和音韵美;通过减省兮字,促成了三言诗、七言诗,完成了骚体的诗化;广泛采用减省兮字的四言、六言句式,推动骚体赋向小赋发展的同时,并促进了骈赋的形成。
2.
Society background and otherliterary styles infected the style of LiSao.
骚体作为一种文学体式,渊源于先秦楚文化的沃土,成熟并定型于战国时代的屈原和宋玉,凭借它内在的生命力,从两汉直到清代,一直是历代文人表现情志的重要文体,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佳作。
4)  Sao style
骚体
1.
In the mid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ith the struggle between two political parties aggravated, the sense of sadness in the creation of Sao style is gradually weakened, while the pursues for spiritual freedom and transcendence of common life are becom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
北宋中期 ,随着党争的加剧 ,骚体创作悲凉之气渐渐淡薄 ,转而寻求精神的自由和对世俗人生的超越。
2.
From Han Wei to Ming Qing dynasties, the emulation of Sao style has never ceased.
此后,“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由汉魏到明清,骚体文学的模拟创作一直绵绵不绝,成为一种传统,几乎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形成了上有源而下有流的相对完整的体系。
5)  literary achievements in Shi Jing and Li Sao
"诗、骚"经验
6)  Yang Sao's poems
杨骚诗歌
补充资料:骚体诗

骚体诗,就是指《离骚》一类的诗。骚体,亦称楚辞体,在《汉书·艺文志》属“诗赋”一类。它起于战国时的楚国,是屈原创立的。屈原以及其他诗人用这种文体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较自由,句尾多带“兮”字。这也就是骚体诗的基本特征。

这种“骚体诗”,较之于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究竟有些什么不同呢?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以前的诗歌句式,基本上是四言体。这种句式,比起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三言句式,无疑是一大进步。就它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来说,《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民歌,可以说是达到了它的高峰①。

但是,这种四言句式,毕竟节奏短促、单调呆板,容量也有限。在表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时,它的束缚和局限,就突出地显露出来了。倒是国风中的那些杂言体,如《伐檀》、《行露》等,以及楚国、吴越民间流传的《徐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由于字句参差、节奏自由,在抒发思想感情上显出了长处。

屈原在早期写作《橘颂》时,所采用的还是这种四言体。但到了他受谗被逐,胸中积满了悲愤和痛苦,想要将它化为诗涛喷注的时候,他就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四言体的束缚了。他大胆地学习民间的“俗歌俚句”“不拘于四言”②的经验,有意识地采用民歌中常常出现的五言、六言、七言的新句式,保留咏唱中的语气词“兮”,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惜诵》就是屈原突破四言体式而创造的第一首“骚体诗”。

初看起来,“骚体”句式只比四言句式多了二、三个字,但它的作用却是小看不得。这二、三字的增加,使全句的容量一下扩大了许多。而且正如前人在分析七言长于五言时说的那样,由于“每句多两字,故转折而不迫促”,更适宜于“言情出韵”③。因此,屈原“骚体”长句句式的创造,实在是对四言体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以前的诗歌,如《诗经》里的国风,一般都采用分章叠唱、反复咏叹的形式;许多诗,只在每章中变动几个字,来表现场景的推移或感情的递进(如《芣苡》、《将仲子》等)。这种形式,与诗歌合乐有关,是乐章形式的反映。它有便于记唱和加强情绪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缺点,就是使全诗的容量相应缩小了。

屈原所创制的“骚体诗”,虽然也合乐,但章法却已大为不同。他放纵自己的思涛,在诗中自由奔泻;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或斥责;情之所至,笔之所到,全不拘古诗的章法。正因为如此,后世有些注楚辞者,想要按说《诗》的办法,也给屈原的诗分一下章次,结果都不免碰壁④。宋人钱果之就看出了屈原的这一革新,明确指出:“古诗有节有章”,屈原之赋却“有节无章”。

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却有自己的章法。他的诗,有发端,有展开,有回环照应,甚至还采用“乱曰”的形式结尾,对全诗内容或主旨进行概括和总结,其脉理是极其分明的。这显示出屈原诗歌既具有“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创造精神⑤,又具有“以意运法”、“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的“神明变化”的特点⑥。

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直抒己怀的抒情诗。它们往往即眼前景,就身边事,述胸中志,表现一时、一地的某种感触和心境。反映在诗歌体制上,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诗经》中也有一些表现王朝先祖建功立业的史诗(如大雅《生民》、《绵》,鲁颂《阔宫》等),或反映当代政治、军事重大事件,表现朝廷近臣忧虑国事的抒情诗(如大雅《桑柔》、《抑》、小雅《六月》、《正月》等),以及某些农事诗(如豳风《七月》等),在体制上出现了向中、长篇演进的趋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