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s
中国传统文人
1.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this paper announces Shen Congwen s complex of Arcadia and finds that though his complex of Arcadia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s are related by blood, there actually exist some delicate differences.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个美丽的“桃源”世界,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揭示沈从文的“桃源”情结,并发现其“桃源”情结虽然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桃源”情结有着血脉联系,但是其间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
4) Chinese traditional humanity spirit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1.
Chinese traditional humanity spirit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humanity qualit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土壤基质,对大学生加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素质教育,厚植大学生的人文底蕴,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5)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国传统文化
1.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odern packaging desig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现代包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new Generation of Leaders Concept of Governance;
论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
On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utlook on life and its influence on modern outlook on life;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观要素对现代人生观的影响
6)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中国传统文化
1.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Deng Xiaoping s Outlook on Politics;
邓小平的政治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2.
The Loss and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mong English Majors;
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学生中的丢失与保护
3.
The Education on Life Value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
补充资料:中国传统丝绸
中国历代制作的用桑蚕丝作原料的织物。它富有光泽,手感滑爽,轻柔适体,是高级服饰用料。中国是用桑蚕丝织绸最早的国家,自古即以"丝国"(seres)闻名于世。现代已有多种化纤用于织造绸类产品,但中国传统丝绸仍受各国人民欢迎。
起源和发展 考古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6000年前文化遗存中有雕蚕形虫文的象牙盅;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半个用锐器割裂的蚕茧;浙江吴兴钱山漾4700年前文化遗存中有平织丝织物和丝带、丝线,其线由十多根家蚕单丝捻成。织物经纬每厘米53:48根。这证明中国传统丝绸的生产不迟于新石器时代。
商代卜辞中有不少桑、蚕、丝、帛等字,殷墟出土铜器常有细纹遗痕,《管子》称桀之时"薄之游女工文绣",可知夏商已有纹织。西周郑、卫、齐、鲁、秦、楚、越等国均有丝织记载。《诗经》中屡见锦字,锦属色彩织物,又出土周器中常见绮纹痕迹,绮属斜纹织物。至春秋战国,丝绸进一步发展,形成齐鲁、陈留、襄邑等丝织中心,南方楚、越丝织也盛。绮、锦之外,纱、縠、罗等轻薄织物均已出现。
汉代丝绸有较大发展,复杂的提花织机已基本定型。齐鲁、中原之外,蜀成为重要产地。见于文献者已有十数个丝绸品种。国家重视蚕桑,设官管理,设官织室,并从事国内外丝绸贸易。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均输收帛达500余万匹,通匈奴时动辄赐"綵缯千匹"。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甚频,但丝绸不衰,时有19个州产绸。蜀锦声誉日隆,江南发展尤快。丝绸在国家财政上的地位也更重要,租调收绢(帛)绵(丝),帛,并流通为货币。
唐宋丝绸进一步发展。唐开元时,丝织以河南为首,全国绢产地分为八等,共87个州郡。安史乱后,江南丝业大兴。至宋,丝织重心已移至东南。唐宋在植桑技术上有重要改进,丝产量大增,丝绸品种也更繁复。宋的杭、润、湖、毫、相、梓、婺诸州成为著名的丝织中心。丝绸在财政上的作用显著。唐天宝时,税绢达 740万匹,丝185万屯(每屯6两)。宋代国土较小甚蹙,税丝外兼行和买,仁宗庆历时和买年达300万匹。元代丝织集中官局,税改为丝料,管理过严,民间丝业不振。
明清丝绸产销达于鼎盛。植桑进一步矮株化、园林化,二蚕、三蚕丝亦大量用于织造,产量日增。这时丝绸已不仅是贵富所用,商人士子也衣锦衾绸了。丝织一方面向精美华丽的锦、缎、绒发展,苏、杭、金陵、成都俱以锦、缎著称,漳州、泉州以绒闻名,湖州、潞州以绉和花绸著称;另一方面,也向坚实耐用方面发展,生产茧绸和小绸,供士民所需。明中叶后,官织局渐衰,宫廷所需改由民间织户领织,或市买。民间织户有迅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牙。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空前扩大,出现巨额资本的丝商和包买商。
织造技术的演进 中国传统丝绸的生产技术经历了原始手工缫织、手工机器形成和手工机器工艺发展三个阶段。
原始手工缫织 大体是在夏代以前(公元前21世纪以前)。最早是采集野蚕茧。利用简单工具来抽丝织绸,后来逐步发展为人工放养和采叶饲蚕。织绸由"手经指挂"演变出一物多用的复合型工具;织品渐趋精细,有的还织出花纹,施以色彩。
手工机器形成 大约在夏、商、周三代(前21世纪至前 2世纪)。复合工具经过长期酝酿,演变成以缫车、斜机为代表的整套用人力作动力的手工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劳动者逐步专业化,手艺日趋精湛,产品的艺术性提高,并且大量成为商品。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放到细致的公定标准。织纹有平纹、斜纹和各种变化组织。多样化的组织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绸成了高级的服饰材料。
手工机器工艺发展 自秦汉至清2000余年,织机有了平织和提花两大类。提花机又分多综多蹑(踏板)和线综牵吊两种型式。汉以后,除织机专用化外,主要是织造工艺学的发展,其重点如下:
① 织物组织。丝绸的织纹到唐代已由变化斜纹演变出正规的缎纹,从而使织物组织学上的"三原组织"(平纹、斜纹、缎纹)臻于完备。缎纹经纬交织点少而分散,织物表面几乎只显露经或纬一组丝线,所以光泽特好,手感柔软,很受人们欢迎。后来这类丝绸大量地从当时环植刺桐树的泉州出口,欧洲人就把缎称为"刺桐"(satin)。
② 显花。用彩色丝织出花卉、人物等图案叫做显花。六朝以前大都以彩色经丝浮在表面构成图案,即经显花。织机上了一批经丝后,花纹的配色中途无法改换。唐代大量流行以彩色纬丝浮在表面构成图案,即纬显花。这样可以不改变提综顺序,只改换纬丝色彩,分段织出花型相同而色彩各异的丝绸来,大大丰富了花色。
③ 挑花。汉代出现在地经、地纬的基础上用彩色纹纬按花卉鸟兽等图案织出花型的"织成"。这是通经通纬加绣花样的彩色回纬的织法。到唐代,发展出没有地纬而只在地经上用彩色纹纬构成图案的新织法,称为"缂丝",它可使复杂的绘画重现于织物上,并能显现其笔意和神韵。
④ 织绒。在织物表面用细小线圈或竖立茸毛构成图案,称为花绒。汉代出现先织入"假织纬",织好后抽去,使经丝形成线圈的织法。元代进一步在抽出假织纬之前用刀把线圈刮断,抽出假织纬后就显出竖立茸毛的图案,称为剪绒。这是现代天鹅绒的前身。
⑤ 印花染花。汉代已有三套色型版印花。到唐代发展出多色套印和多种防染印花技术。用镂空版双面夹住丝绸,镂空处涂以色浆成花,称为夹缬。用笔蘸蜡在织物上手绘图案,染后用沸水去蜡,成色地白花,称为蜡缬。苗族最善蜡缬。按图案要求用线扎结,染后解开,则结处保持原色,称绞缬。织前用防渗材料将经丝按图案要求分批扎结,染后解开,再用浅色纬丝织绸,可得色彩浓艳,带有色晕的丝绸,称为扎经缬。维吾尔族最精于此技。用碱剂印在丝绸上,可得本色丝光图案,称为碱剂印花。
优秀品种 中国丝绸品种繁多,除大量生产的绢(即帛,今称绸)外,经历代工艺精益求精,出现许多优秀品种。著名者有:
① 薄纱。轻盈平纹稀薄织物,又名方空。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薄纱禅衣,经纬均每厘米62根,长1.28米,两袖通长1.9米,仅重49克。南宋类此禅衣有重不到17克者。锦缎外罩禅衣,宛如雾中观花,别具韵味。
② 花罗。绞经地起出各种花纹图案的罗织物。轻盈透亮,花纹艳丽,秦汉起已是名贵品种,宋代大为流行。明清有七丝罗、一三丝罗、生罗、金银罗、秋罗、状元罗等畅销海外。
③ 绮和绫。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称为绮。商代已有生产,到汉代成了高级品。先织后练染,质地松软,光泽柔和,色调匀称,图案多为几何纹和变形动物纹。绫是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提花织物。由绮演变而来,汉代开始露头,到南北朝花绫成为达官贵人的袍料,唐代盛极一时。花绫可与刺绣媲美,能同时织出多种花卉;又有盘龙、对凤、狮子、天马、孔雀等图案,现今多用作裱画材料。
④ 锦。以彩色丝线用多重多层组织出各种精美图案的高级丝绸。以豪华贵重著称。现存出土战国至东汉纹锦,均重经组织,经线显花,图案工整,色调凝重。唐以后,重纬和纬线显花盛行,纹样繁缛,色彩变化多端,还出现了色调深浅无级变化的晕织法。
中国传统名锦有蜀锦、宋锦和云锦,蜀锦产于四川成都一带。原为经显花品种,唐以后也吸收纬显花技艺,色彩以真红为特点。宋锦是宋代开始盛行的纬显花品种。主要产于苏州、湖州、杭州一带,现大多用以装裱书画,制作礼盒等。云锦为产于南京一带的传统品种,以图案富丽,象五色彩云而得名,形成时间较晚,在缎地上以挖梭工艺织出的妆花缎尤为著称,多用作高级服饰。
传播国外 中国丝绸传播国外有二千几百年的历史。据希腊史学家记载,至迟在公元前4世纪已有中国丝输往欧洲;欧洲考古发现的带有丝的织物还更早。汉建元三年(前 138)张骞通西域前,已有西亚商人来中国贩运丝绸,后来这条横贯亚欧的商路即被称为"丝绸之路"。海上与日本、朝鲜、越南的交通在春秋战国时即已开始,迄秦汉与南海诸国都有丝绸贸易。秦时江浙一带有人东渡日本传授丝绸技艺,西汉时织罗的技术又经朝鲜传入日本,三国时日本访华专使带回大批丝绸,南北朝时凸版印花术传入日本。
唐代,日本各次遣唐使携带回国的丝绸更多。日本正仓院、法隆寺等处至今保存着大量唐代中国丝绸珍品。隋唐时中国优良蚕种传往波斯、阿拉伯和拜占庭。同时镂空版印花术和用楝木灰作媒染剂的染色术传入日本。中国工匠还去今伊拉克等地传授丝织技术,以后中国脚踏织机就传往欧洲。宋代,随着造船和航海术的发展,海上交通发达,日本访华人员回国在博多地区生产仿中国的丝绸,一时"博多织"闻名于全日本。元代海外贸易颇盛,中国凸版和镂空版印花术传到欧洲。
明清两代,丝绸都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物品。明郑和七下西洋,中外丝绸商品和技艺交流更多。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先后派船来中国通商,西班牙船运走丝绸尤多。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相继派船来中国。1785年以后,丝的贸易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垄断。同时,美国也有商船来华。直到清末,中国丝绸出口始终不衰,1800~1804年平均每年约1100担,1909~1911年平均达80424担。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法国、日本的丝业开始兴盛,中国传统丝绸遭到激烈竞争。
起源和发展 考古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6000年前文化遗存中有雕蚕形虫文的象牙盅;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半个用锐器割裂的蚕茧;浙江吴兴钱山漾4700年前文化遗存中有平织丝织物和丝带、丝线,其线由十多根家蚕单丝捻成。织物经纬每厘米53:48根。这证明中国传统丝绸的生产不迟于新石器时代。
商代卜辞中有不少桑、蚕、丝、帛等字,殷墟出土铜器常有细纹遗痕,《管子》称桀之时"薄之游女工文绣",可知夏商已有纹织。西周郑、卫、齐、鲁、秦、楚、越等国均有丝织记载。《诗经》中屡见锦字,锦属色彩织物,又出土周器中常见绮纹痕迹,绮属斜纹织物。至春秋战国,丝绸进一步发展,形成齐鲁、陈留、襄邑等丝织中心,南方楚、越丝织也盛。绮、锦之外,纱、縠、罗等轻薄织物均已出现。
汉代丝绸有较大发展,复杂的提花织机已基本定型。齐鲁、中原之外,蜀成为重要产地。见于文献者已有十数个丝绸品种。国家重视蚕桑,设官管理,设官织室,并从事国内外丝绸贸易。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均输收帛达500余万匹,通匈奴时动辄赐"綵缯千匹"。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甚频,但丝绸不衰,时有19个州产绸。蜀锦声誉日隆,江南发展尤快。丝绸在国家财政上的地位也更重要,租调收绢(帛)绵(丝),帛,并流通为货币。
唐宋丝绸进一步发展。唐开元时,丝织以河南为首,全国绢产地分为八等,共87个州郡。安史乱后,江南丝业大兴。至宋,丝织重心已移至东南。唐宋在植桑技术上有重要改进,丝产量大增,丝绸品种也更繁复。宋的杭、润、湖、毫、相、梓、婺诸州成为著名的丝织中心。丝绸在财政上的作用显著。唐天宝时,税绢达 740万匹,丝185万屯(每屯6两)。宋代国土较小甚蹙,税丝外兼行和买,仁宗庆历时和买年达300万匹。元代丝织集中官局,税改为丝料,管理过严,民间丝业不振。
明清丝绸产销达于鼎盛。植桑进一步矮株化、园林化,二蚕、三蚕丝亦大量用于织造,产量日增。这时丝绸已不仅是贵富所用,商人士子也衣锦衾绸了。丝织一方面向精美华丽的锦、缎、绒发展,苏、杭、金陵、成都俱以锦、缎著称,漳州、泉州以绒闻名,湖州、潞州以绉和花绸著称;另一方面,也向坚实耐用方面发展,生产茧绸和小绸,供士民所需。明中叶后,官织局渐衰,宫廷所需改由民间织户领织,或市买。民间织户有迅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牙。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空前扩大,出现巨额资本的丝商和包买商。
织造技术的演进 中国传统丝绸的生产技术经历了原始手工缫织、手工机器形成和手工机器工艺发展三个阶段。
原始手工缫织 大体是在夏代以前(公元前21世纪以前)。最早是采集野蚕茧。利用简单工具来抽丝织绸,后来逐步发展为人工放养和采叶饲蚕。织绸由"手经指挂"演变出一物多用的复合型工具;织品渐趋精细,有的还织出花纹,施以色彩。
手工机器形成 大约在夏、商、周三代(前21世纪至前 2世纪)。复合工具经过长期酝酿,演变成以缫车、斜机为代表的整套用人力作动力的手工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劳动者逐步专业化,手艺日趋精湛,产品的艺术性提高,并且大量成为商品。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放到细致的公定标准。织纹有平纹、斜纹和各种变化组织。多样化的组织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绸成了高级的服饰材料。
手工机器工艺发展 自秦汉至清2000余年,织机有了平织和提花两大类。提花机又分多综多蹑(踏板)和线综牵吊两种型式。汉以后,除织机专用化外,主要是织造工艺学的发展,其重点如下:
① 织物组织。丝绸的织纹到唐代已由变化斜纹演变出正规的缎纹,从而使织物组织学上的"三原组织"(平纹、斜纹、缎纹)臻于完备。缎纹经纬交织点少而分散,织物表面几乎只显露经或纬一组丝线,所以光泽特好,手感柔软,很受人们欢迎。后来这类丝绸大量地从当时环植刺桐树的泉州出口,欧洲人就把缎称为"刺桐"(satin)。
② 显花。用彩色丝织出花卉、人物等图案叫做显花。六朝以前大都以彩色经丝浮在表面构成图案,即经显花。织机上了一批经丝后,花纹的配色中途无法改换。唐代大量流行以彩色纬丝浮在表面构成图案,即纬显花。这样可以不改变提综顺序,只改换纬丝色彩,分段织出花型相同而色彩各异的丝绸来,大大丰富了花色。
③ 挑花。汉代出现在地经、地纬的基础上用彩色纹纬按花卉鸟兽等图案织出花型的"织成"。这是通经通纬加绣花样的彩色回纬的织法。到唐代,发展出没有地纬而只在地经上用彩色纹纬构成图案的新织法,称为"缂丝",它可使复杂的绘画重现于织物上,并能显现其笔意和神韵。
④ 织绒。在织物表面用细小线圈或竖立茸毛构成图案,称为花绒。汉代出现先织入"假织纬",织好后抽去,使经丝形成线圈的织法。元代进一步在抽出假织纬之前用刀把线圈刮断,抽出假织纬后就显出竖立茸毛的图案,称为剪绒。这是现代天鹅绒的前身。
⑤ 印花染花。汉代已有三套色型版印花。到唐代发展出多色套印和多种防染印花技术。用镂空版双面夹住丝绸,镂空处涂以色浆成花,称为夹缬。用笔蘸蜡在织物上手绘图案,染后用沸水去蜡,成色地白花,称为蜡缬。苗族最善蜡缬。按图案要求用线扎结,染后解开,则结处保持原色,称绞缬。织前用防渗材料将经丝按图案要求分批扎结,染后解开,再用浅色纬丝织绸,可得色彩浓艳,带有色晕的丝绸,称为扎经缬。维吾尔族最精于此技。用碱剂印在丝绸上,可得本色丝光图案,称为碱剂印花。
优秀品种 中国丝绸品种繁多,除大量生产的绢(即帛,今称绸)外,经历代工艺精益求精,出现许多优秀品种。著名者有:
① 薄纱。轻盈平纹稀薄织物,又名方空。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薄纱禅衣,经纬均每厘米62根,长1.28米,两袖通长1.9米,仅重49克。南宋类此禅衣有重不到17克者。锦缎外罩禅衣,宛如雾中观花,别具韵味。
② 花罗。绞经地起出各种花纹图案的罗织物。轻盈透亮,花纹艳丽,秦汉起已是名贵品种,宋代大为流行。明清有七丝罗、一三丝罗、生罗、金银罗、秋罗、状元罗等畅销海外。
③ 绮和绫。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称为绮。商代已有生产,到汉代成了高级品。先织后练染,质地松软,光泽柔和,色调匀称,图案多为几何纹和变形动物纹。绫是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提花织物。由绮演变而来,汉代开始露头,到南北朝花绫成为达官贵人的袍料,唐代盛极一时。花绫可与刺绣媲美,能同时织出多种花卉;又有盘龙、对凤、狮子、天马、孔雀等图案,现今多用作裱画材料。
④ 锦。以彩色丝线用多重多层组织出各种精美图案的高级丝绸。以豪华贵重著称。现存出土战国至东汉纹锦,均重经组织,经线显花,图案工整,色调凝重。唐以后,重纬和纬线显花盛行,纹样繁缛,色彩变化多端,还出现了色调深浅无级变化的晕织法。
中国传统名锦有蜀锦、宋锦和云锦,蜀锦产于四川成都一带。原为经显花品种,唐以后也吸收纬显花技艺,色彩以真红为特点。宋锦是宋代开始盛行的纬显花品种。主要产于苏州、湖州、杭州一带,现大多用以装裱书画,制作礼盒等。云锦为产于南京一带的传统品种,以图案富丽,象五色彩云而得名,形成时间较晚,在缎地上以挖梭工艺织出的妆花缎尤为著称,多用作高级服饰。
传播国外 中国丝绸传播国外有二千几百年的历史。据希腊史学家记载,至迟在公元前4世纪已有中国丝输往欧洲;欧洲考古发现的带有丝的织物还更早。汉建元三年(前 138)张骞通西域前,已有西亚商人来中国贩运丝绸,后来这条横贯亚欧的商路即被称为"丝绸之路"。海上与日本、朝鲜、越南的交通在春秋战国时即已开始,迄秦汉与南海诸国都有丝绸贸易。秦时江浙一带有人东渡日本传授丝绸技艺,西汉时织罗的技术又经朝鲜传入日本,三国时日本访华专使带回大批丝绸,南北朝时凸版印花术传入日本。
唐代,日本各次遣唐使携带回国的丝绸更多。日本正仓院、法隆寺等处至今保存着大量唐代中国丝绸珍品。隋唐时中国优良蚕种传往波斯、阿拉伯和拜占庭。同时镂空版印花术和用楝木灰作媒染剂的染色术传入日本。中国工匠还去今伊拉克等地传授丝织技术,以后中国脚踏织机就传往欧洲。宋代,随着造船和航海术的发展,海上交通发达,日本访华人员回国在博多地区生产仿中国的丝绸,一时"博多织"闻名于全日本。元代海外贸易颇盛,中国凸版和镂空版印花术传到欧洲。
明清两代,丝绸都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物品。明郑和七下西洋,中外丝绸商品和技艺交流更多。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先后派船来中国通商,西班牙船运走丝绸尤多。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相继派船来中国。1785年以后,丝的贸易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垄断。同时,美国也有商船来华。直到清末,中国丝绸出口始终不衰,1800~1804年平均每年约1100担,1909~1911年平均达80424担。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法国、日本的丝业开始兴盛,中国传统丝绸遭到激烈竞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