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去性别化
1)  de-gendering
去性别化
1.
Linguistic sexism and "de-gendering"reform in English have always been intertwined as twins and put on the center stage by both linguists and sociologists.
语言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以及随之而来的语言“去性别化”改革是横跨语言学界和社会学界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2)  deindividuation
去个性化
1.
Objective The study about deindividu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social psychology.
去个性化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情境中的去个性化现象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2.
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deindividuation effects(SIDE) originates from the deindividuation theory.
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deindividuation effects,SIDE)是从去个性化理论发展而来,它挑战了去个性化是一定条件下个体失去自我而做出反规则、反社会行为的观点。
3)  depersonality
去个性化
4)  Depersonalization [英][di:,pə:sənəlai'zeiʃən]  [美][di,pɝsənələ'zeʃən]
去人性化
1.
4% subjects got high or moderate scores on depersonalization and 76.
4%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去人性化现象;76。
2.
Job burnout i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integrated symptoms, and is defined by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depersonalization and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produced by prolonged response to chronic continuing pressures on the job .
工作倦怠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的心理综合症状。
5)  depersonalization [英][di:,pə:sənəlai'zeiʃən]  [美][di,pɝsənələ'zeʃən]
去个性化
1.
The extent of the emotional exhaustion of the job burnout is very severe and the one of depersonalization is average in college teachers whil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is high.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程度上较严重,去个性化程度一般,成就感比较高。
6)  against Feminization
去女性化
补充资料: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学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范行事的过程。"男人"和"女人"的角色是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思想方式和一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的特征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对此,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曾进行过大量研究。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M.米德曾对新几内亚的 3个原始部落的人的行为表现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写出了《3个原始群落中的性别和性格》(1935)一书。她详细比较了这三个部落中男女不同的行为方式及性格特点,得出结论说,男女的个性特征与他(她)们具有的生理特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性别角色特征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在不同文化中经过系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形成的。
  
  也有些学者认为男女角色生来就有差异,如女孩的语言表达力较强,男孩的运算能力发展得更快,男孩更具有侵犯性等。
  
  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始于家庭中。其机制是性别期望、性别认同和模仿。实际上,婴儿从出生之日起,父母就已经按照他(她)的性别用不同的方式培养、教育。例如,对穿衣打扮、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都有不同的要求。子女本身则表现出性别认同,即女孩模仿母亲,男孩模仿父亲。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般说来也从多方面加强了两性的角色差异;不仅教师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升学期望、课余活动、体育锻炼项目有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而且供学生学习的教科书也表现出对男女的不同期待。大众传播工具对于男女角色社会化也有重要影响,大多强调传统的两性角色行为规范,使观众和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规范并按其行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