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村社俗例
1)  conventions of villages and communities
村社俗例
2)  the custom of marriage in countryside
农村婚俗
3)  village folk custom
村落民俗
1.
The Heluo village folk custom,burying custom and wedding custom have rich family culture,folk etiquette and customs and Heluo Neo-Confucianism characteristic.
河洛村落民俗、葬俗、婚俗具有浓郁的家族文化、民间礼俗和河洛理学特色,它是对乡土历史文化心理的真实再现,是一道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4)  Folk Culture Village
民俗村
5)  rural folk-custom
乡村民俗
1.
The concepts of“rural folk-custom” and “urban folk-custom” ar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their different locations.
“乡村民俗”与“都市民俗”是以空间观念划分的民俗类型 ,作为彼此分离又相联系的文化范畴 ,在当代正经历着必然的整合过程 ,并随着城市化的加快 ,更显出互动、互流、互感、互化的特征。
6)  The old custom of a village
村庄旧俗
补充资料:易俗社
易俗社

    中国秦腔科班。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创办于西安。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训练与演出并举,编演新戏。宣传民主思想,进行通俗教育  ,以期开启民智。1949年前的37年中,共训练演员13期600余人。易俗社设有创作机构,制定有剧目编写要求,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李约趾、范紫东等都参加编写剧本,共创作、改编大小剧本500余本,不少已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如《吕四娘》、《三滴血》、《柜中缘》等。培养了一大批秦腔演员,如王天民、李可易等。40年代末,剧社本身已濒临绝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易俗社由政府接办。曾为秦腔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易俗社章程》书影

《易俗社章程》书影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