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ao Opera
潮剧
1.
Renovation Generates Fruitful Results and Classic Melody Produces New Voices——A Comment on the Newly Adapted Historical Chao Opera King of Dongwu;
创新结硕果,古韵翻新声——我观新编历史潮剧《东吴郡主》
2.
Chao opera,springing from Chaoshan culture,sung in Chaozhou dialect,and accompanied by Chaozhou music,is the local opera with Chaoshan characteristics.
潮剧孕育于潮汕文化,用潮州方言演唱、以潮州音乐伴奏,是极富潮汕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
2) opera climax
戏剧高潮
4) Chaozhou Opera in Thailand
泰国潮剧
1.
Immigrants' Art and Its Identity: Studies on Chaozhou Opera in Thailand
移民族群艺术及其身份:泰国潮剧研究
5) Chaozhou Opera's Network
潮剧网络
6) catastasis
[英][kə'tæstəsis] [美][kə'tæstəsɪs]
戏剧之高潮
补充资料:潮剧
戏曲剧种。又名潮州戏、潮音戏,用潮州方言演唱,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各国。潮剧历史悠久,据现在尚存的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和稍后刊刻的《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其中附有潮剧特有剧目《苏六娘》剧本),可知潮剧在明代中叶以前已经形成。又据1975年潮安县出土宣德七年(1432)的《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和1958年揭阳县出土的嘉靖年间手抄本南戏《蔡伯喈》,不仅体裁结构、曲牌名目、脚色行当与潮剧《荔》、《金》、《苏》戏文基本相同,而且其中已有"痴歌"、"乜"等当地土语,可见早期的潮剧与南戏有历史渊源关系,是逐渐地方化了的南戏。明、清两代弋阳腔、昆山腔、西秦戏、外江戏相继流入潮州,潮剧兼收弋、昆、梆、簧和当地民间音乐、说唱、歌舞,唱腔、表演都更加丰富多采。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记》、《白兔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跃鲤记》等,至今有《扫窗会》、《芦林会》、《井边会》、《闹钗》、《刺梁冀》、《奏皇门》等单出上演;一类取材于当地传说或时事,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柴房会》等,清代末年上演过《林则徐》和时装新戏《女英雄记》(又名《印度寻亲记》)等。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潮音梨园工会,1931年在大南山革命根据地曾组织赤花剧社,上演过《平江潮》。
潮剧唱腔是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两种体制,以轻柔抒情见长,至今尚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形式。乐调分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五调,反线调和轻三重六调等,并保留"二四谱"的记谱法。板式唱腔变化灵活,一曲可有头板、二板、三板、拷拍、采花等不同变奏。伴奏音乐吸收了民间大锣鼓乐、笛套锣鼓乐、庙堂音乐、民歌小调等。潮剧的行当,现分为10类丑、7类旦、5类生、3类净。丑、旦表演较有特色。丑细分为项衫丑、官袍丑、踢鞋丑、裘头丑、傮衣丑、长衫丑、武丑、老丑、小丑、女丑等10类,擅长运用扇子等道具和模仿草猴等动物及皮影、木偶的表演。旦细分为乌衫、蓝衫、乌毛、白毛、武旦、衫裙和彩罗衣等7类。服装多用潮绣。
潮剧班社甚多,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岭东日报》记载:"时潮音凡二百余班"。1940年前后有正顺、三正、源正、怡梨、王梨、赛宝 6大名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收集的1200多个传统剧目中整理了《荔镜记》、《续荔镜记》、《苏六娘》、《告亲夫》等上演剧目,新编了历史剧《辞郎洲》,创作改编了《江姐》、《滨海风潮》、《彭湃》等现代戏。1956年成立广东潮剧团,1958年扩大组成广东潮剧院。现国内有专业剧团23个。名演员有谢大目、姚璇秋、洪妙等。1960、1979、1980年曾先后三次组成中国广东潮剧团到柬埔寨、泰国、新加坡演出。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记》、《白兔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跃鲤记》等,至今有《扫窗会》、《芦林会》、《井边会》、《闹钗》、《刺梁冀》、《奏皇门》等单出上演;一类取材于当地传说或时事,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柴房会》等,清代末年上演过《林则徐》和时装新戏《女英雄记》(又名《印度寻亲记》)等。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潮音梨园工会,1931年在大南山革命根据地曾组织赤花剧社,上演过《平江潮》。
潮剧唱腔是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两种体制,以轻柔抒情见长,至今尚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形式。乐调分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五调,反线调和轻三重六调等,并保留"二四谱"的记谱法。板式唱腔变化灵活,一曲可有头板、二板、三板、拷拍、采花等不同变奏。伴奏音乐吸收了民间大锣鼓乐、笛套锣鼓乐、庙堂音乐、民歌小调等。潮剧的行当,现分为10类丑、7类旦、5类生、3类净。丑、旦表演较有特色。丑细分为项衫丑、官袍丑、踢鞋丑、裘头丑、傮衣丑、长衫丑、武丑、老丑、小丑、女丑等10类,擅长运用扇子等道具和模仿草猴等动物及皮影、木偶的表演。旦细分为乌衫、蓝衫、乌毛、白毛、武旦、衫裙和彩罗衣等7类。服装多用潮绣。
潮剧班社甚多,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岭东日报》记载:"时潮音凡二百余班"。1940年前后有正顺、三正、源正、怡梨、王梨、赛宝 6大名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收集的1200多个传统剧目中整理了《荔镜记》、《续荔镜记》、《苏六娘》、《告亲夫》等上演剧目,新编了历史剧《辞郎洲》,创作改编了《江姐》、《滨海风潮》、《彭湃》等现代戏。1956年成立广东潮剧团,1958年扩大组成广东潮剧院。现国内有专业剧团23个。名演员有谢大目、姚璇秋、洪妙等。1960、1979、1980年曾先后三次组成中国广东潮剧团到柬埔寨、泰国、新加坡演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