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宫廷音乐
1)  Chinese court music
中国宫廷音乐
1.
For four millennia,ancient Chinese court music served the royal community for political,religious,cultural and artistic purposes.
中国宫廷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palace music
宫廷音乐
1.
Review on research of palace music in Weijin and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关于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的研究成果综述
2.
The big string play is called "the live fossil" of the Chinese drama , has already been lost Tang Songda qu, the palace music, the primitive plays, the ancient times performance form and so on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lost were retaining in this kind of drama.
大弦戏堪称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早已失传了的唐宋大曲、宫廷音乐、原始剧目、古代的表演形式等,在该剧种中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
3.
The writers making new musics who looked liangwudi as key figure,including actresses、scholar、clergy,not only made new WuSheng song,but also reformed XiQu,They made jiangnannong and shangyunle,which shaped the plentiful music sight in the Liang Dynasty,permeated royal aesthetic interest,embodied remarkable new reform idea,and reflected the big force about palace music pushing YueFu development.
以梁武帝萧衍为核心,包括萧氏父子、宫廷女伎、文人、僧侣等在内的新声作者不仅为吴声填制新词,更大力改造后起的西曲,制作了《江南乐》《上云乐》等新西曲,形成萧梁宫廷音乐的丰富景观,并在其中渗透了宫廷审美趣味,体现出显著的新变意识,由此反映出宫廷音乐文化对乐府发展的较大的推动作用。
3)  ancient court music
古代宫廷音乐
4)  The institution of Royal Court music
宫廷音乐机构
5)  palace music education
宫廷音乐教育
1.
The development of palace music education in Tang Dynasty has closely been linked together with an attached institution in official school since“Hongdu MenXue”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particularly Sui Dynasty and Tang Dynasty.
唐代宫廷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与东汉“鸿都门学”以来特别是隋唐官学教育中的附设制度紧密相连的,这种行政管理机构下附设的职业学校教育形式是官学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6)  the court music in Qing Dynasty
清代宫廷音乐
补充资料:中国佛教音乐
中国佛教音乐

    中国佛教在佛事仪式上使用的宗教音乐。佛教音乐源于印度。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的作用,佛教传入中国后,许多高僧在译经的同时,也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梵呗。但由于汉、梵语音不同,印度佛教音乐的曲调难以在中国流传。为了弘扬佛法,遂“改梵为秦”,用中国的曲调配唱汉译经文,相传最早进行这方面尝试的是三国魏曹植。魏晋时已出现了与印度佛教音乐不同的由中国人创制的佛教音乐。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音乐在民间流传,出现了许多擅长佛教音乐的高僧。梁武帝崇尚佛教,积极倡导佛教音乐,为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各地还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唐代是中国佛教音乐的鼎盛时期,在吸收、融合民间音乐和古乐的基础上,创作、演唱、演奏均已达到较高水平。唐代佛曲曲目很多,还出现了以说唱形式弘扬佛法的俗讲。宋元明清诸代对佛教音乐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整理。明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搜集、整理唐、宋、元以来流行的佛教音乐曲调400余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流行于世,并远传越南、缅甸。近代佛教音乐继承了明清的传统。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北京智化寺、扬州大明寺及山西五台山诸寺等均为音乐活动较有名的寺院。1986年3月北京佛教音乐团在北京广化寺成立,其主旨是整理、继承、研究智化寺自明代流传下来的京音乐。佛教音乐主要用于各种佛事仪式,形式有声乐、器乐等多种,声乐曲调有赞、偈、咒、白等主要格式;器乐主要演奏曲牌,各地各寺不尽相同。在早晚课诵、祝圣等宗教仪式中,各著名寺院演奏时一般都只使用被称为法器的磬、引磬、木鱼、铛、钟鼓等打击乐器。在其他佛事仪式上,特别是在民间应赴的佛事仪式上,各地使用的乐器各有地方特色,不完全相同,除打击乐器外还有采用吹管乐器和丝弦乐器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