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Comparative Special Education
比较特殊教育制度
3) comparative education
比较教育
1.
Fame and Essen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On Gu Mingyuan s Viewpoint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比较教育的“名”与“实”:论顾明远的比较教育观
2.
Inheritance and breakage: on shifts of meaning of "culture"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传承与断裂:比较教育研究中“文化”意义的转变
3.
Establishment of Concepts and Systems:the Foundation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 Construction——In the Perspective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概念及其体系的确立: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石——以分析哲学为视角
5) comparative pedagogy
比较教育学
1.
To get rid of the dilemma,comparative pedagogy must be based on the phenomenolog.
近年来,我国的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一是在学科建设中,我们往往采用"比附"而不是"比较"的方法;二是我们缺乏真正的"他者"眼光,或是以自己的误读研判"他者",或是贬低"他者",或是贬抑自己的立场与思想;三是在研究中我们往往缺少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意识。
2.
As an accepted discipline construc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long run in the name of a discipline, comparative pedagogy should become and be called comparative pedagogy.
作为一门公认的以学科名义长期建设和发展的学科,比较教育学科理应成为并称为“比较教育学”,弃“学”直呼“比较教育”,是淡化和规避比较教育学学科性的非学科化的表现。
3.
The dispute of research paradigm between scientism and humanism has been accompan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rative pedagogy.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争论一直伴随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而延续,直到20世纪后期,两者开始从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状态逐渐走向融合。
6) comparative education
比较教育学
1.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the subject imag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Morphology of education;
比较教育学学科形象的科学定位——教育形态类型学
2.
On the Knowledg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arative Education and Pedagogy
试论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3.
A Study on the Course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Three Decad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近三十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历程研究——基于知识的角度
补充资料:制度经济学三大流派的比较与评析
一、制度主义的兴起及流派划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理论上陷入持久的危机,自19世纪70年代兴起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自发平衡的市场理论与经济现实严重脱节,正统经济学日益丧失解释力。造成这种脱节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两大缺陷,一是孤立的个人主义假设,一是完美的市场假设。在这样的假设之下,新古典经济学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有机的经济过程加以处理,随机和偶然因素被排除在分析体系之外,使得经济理论发展为一门类似于数学、物理学的学科。凯恩斯主义革命引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思想,然而其后的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形式化处理凯恩斯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思想,却丢弃了凯恩斯关于风险、不确定性与预期等革命性的思想。并且,新古典综合的这种理论范式在后来很长时间里都作为经济学的主流得以保持与巩固,使得整个经济理论的根基并未有根本性的触动。(注:参阅贝尔和克里斯托尔主编《经济理论的危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制度经济学就是在批判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创始人凡勃仑综合了达尔文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美国早期实用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经济学、人类学、文化学、生物学等多种视角漫谈经济和社会问题,将经济分析的核心转向制度,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制度主义方法。20世纪初,凡勃仑的制度分析曾在美国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凡勃仑所开创的制度分析学派,在康芒斯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光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制度经济学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一大学派,不仅成为经济学界的主要力量,也对政府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思想史上这一时期发生的这一事件被称为%26#8220;制度主义运动%26#8221;。
20世纪4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制度学派及其他一些非主流学派被忽视,直到60年代,制度主义重新兴起。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26#8220;新%26#8221;制度经济学,分别是以加尔布雷斯、缪 尔 达 尔 等 经 济 学 家 为 代 表 的%26#8220;Neo-institutional EC onomics%26#8221;,及以科斯、诺斯等为代表的%26#8220;New-institutional EC conomics%26#8221;。为了区分这两支制度学派,国内一般将以加尔布雷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称之为后制度经济学,而将以科斯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称为新制度经济学。也有学者提出新的分法,即根据其理论关联,将前者称为%26#8220;新制度经济学%26#8221;,而将后者称之为%26#8220;新古典制度经济学%26#8221;(注:参阅张林《两种新制度经济学:语义区分与理论渊源》,《经济学家》2001年第5期.)。考虑到新制度经济学的称谓已为大多数人所习惯,本文仍采用前一种分法,将这两支制度学派分别称为%26#8220;后制度经济学%26#8221;与%26#8220;新制度经济学%26#8221;。
后制度经济学派较多地继承了早期制度学派传统。这一学派中的经济学家大多数都受过主流经济学的熏陶,但随着深入接触大量现实,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前提、研究方法产生不满,从而转向制度主义分析。最典型的是缪尔达尔,根据其学术信仰由新古典主义向制度主义的转变,有%26#8220;老缪尔达尔%26#8221;和%26#8220;新缪尔达尔%26#8221;之分。他们认为,正统经济学狭隘的方法论使得经济学变成了供经济学家玩乐的枯燥无味的游戏;毫不客气地批评正统经济学%26#8220;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6#8221;,断定它是失败的,并且%26#8220;在方法论的门堂的台阶上,这种失败就已经开始了%26#8221;(May,Sellers,1988)。
新制度经济学则属于新自由主义思想中的一支,与早期的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联系相对较少。新制度经济学同样把新古典经济学忽视的制度作为研究对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理论上陷入持久的危机,自19世纪70年代兴起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自发平衡的市场理论与经济现实严重脱节,正统经济学日益丧失解释力。造成这种脱节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两大缺陷,一是孤立的个人主义假设,一是完美的市场假设。在这样的假设之下,新古典经济学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有机的经济过程加以处理,随机和偶然因素被排除在分析体系之外,使得经济理论发展为一门类似于数学、物理学的学科。凯恩斯主义革命引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思想,然而其后的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形式化处理凯恩斯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思想,却丢弃了凯恩斯关于风险、不确定性与预期等革命性的思想。并且,新古典综合的这种理论范式在后来很长时间里都作为经济学的主流得以保持与巩固,使得整个经济理论的根基并未有根本性的触动。(注:参阅贝尔和克里斯托尔主编《经济理论的危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制度经济学就是在批判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创始人凡勃仑综合了达尔文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美国早期实用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经济学、人类学、文化学、生物学等多种视角漫谈经济和社会问题,将经济分析的核心转向制度,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制度主义方法。20世纪初,凡勃仑的制度分析曾在美国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凡勃仑所开创的制度分析学派,在康芒斯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光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制度经济学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一大学派,不仅成为经济学界的主要力量,也对政府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思想史上这一时期发生的这一事件被称为%26#8220;制度主义运动%26#8221;。
20世纪4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制度学派及其他一些非主流学派被忽视,直到60年代,制度主义重新兴起。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26#8220;新%26#8221;制度经济学,分别是以加尔布雷斯、缪 尔 达 尔 等 经 济 学 家 为 代 表 的%26#8220;Neo-institutional EC onomics%26#8221;,及以科斯、诺斯等为代表的%26#8220;New-institutional EC conomics%26#8221;。为了区分这两支制度学派,国内一般将以加尔布雷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称之为后制度经济学,而将以科斯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称为新制度经济学。也有学者提出新的分法,即根据其理论关联,将前者称为%26#8220;新制度经济学%26#8221;,而将后者称之为%26#8220;新古典制度经济学%26#8221;(注:参阅张林《两种新制度经济学:语义区分与理论渊源》,《经济学家》2001年第5期.)。考虑到新制度经济学的称谓已为大多数人所习惯,本文仍采用前一种分法,将这两支制度学派分别称为%26#8220;后制度经济学%26#8221;与%26#8220;新制度经济学%26#8221;。
后制度经济学派较多地继承了早期制度学派传统。这一学派中的经济学家大多数都受过主流经济学的熏陶,但随着深入接触大量现实,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前提、研究方法产生不满,从而转向制度主义分析。最典型的是缪尔达尔,根据其学术信仰由新古典主义向制度主义的转变,有%26#8220;老缪尔达尔%26#8221;和%26#8220;新缪尔达尔%26#8221;之分。他们认为,正统经济学狭隘的方法论使得经济学变成了供经济学家玩乐的枯燥无味的游戏;毫不客气地批评正统经济学%26#8220;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6#8221;,断定它是失败的,并且%26#8220;在方法论的门堂的台阶上,这种失败就已经开始了%26#8221;(May,Sellers,1988)。
新制度经济学则属于新自由主义思想中的一支,与早期的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联系相对较少。新制度经济学同样把新古典经济学忽视的制度作为研究对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