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周原甲骨
1)  oracle bone of Zhouyuan
周原甲骨
2)  inscriptions on bones and tortoise shells in the Zhou Dynasty
周原甲骨文
1.
The word"" should be explained as"囟" which is frequently appeared on the inscriptions on bones and tortoise shells in the Zhou Dynasty.
周原甲骨文中常见的“”,应释为“囟”。
3)  Xizhou jiagu
西周甲骨
4)  the western Zhou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西周甲骨文
5)  The Study of Western Zhou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西周甲骨文研究
6)  Extraperiosteal Ossification
骨周化骨
1.
Research Prospect on the Role of Fluoride Exposed Fibroblasts in Extraperiosteal Ossification of Bone Injury Induced by Fluoride
染氟成纤维细胞在氟性骨损伤骨周化骨中作用的研究前景
补充资料:周原甲骨
      中国周初占卜记事的龟甲和牛肩胛骨。1977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一座西周建筑遗址的窖穴内出土,其中龟腹甲 13600余片,牛肩胛骨300余片。内有289片龟腹甲刻有文字。每片字数多寡不等,少的1字,多的30字。1979年,在邻近的扶风县齐家村也发现和采集到22片甲骨,内有6片刻有文字。岐山南麓的岐山县与扶风县一带古称周原,是周人灭商前的都城遗址。此地出土刻辞龟甲与《诗·大雅·文王之什·緜》"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所记相合,故称周原甲骨。
  
  据文献记载,周人是公元前12世纪中叶,由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从豳地迁至周原的。公元前11世纪中叶,文王迁丰(今长安县沣西)后,周原仍是周人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周礼》中有大卜、卜师、龟人、菙氏、占人等职,这些甲骨刻辞无疑是其执事时记事文书的孑遗。周原甲骨刻辞记述了周人有关祭祀、战事、与邻国交往等重要国事。年代包括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时期。内容有占卜、记事、卦象三方面。
  
  周原甲骨在整治、占卜等方面与殷墟甲骨虽有相同之处,但更有其独特的风格,龟甲甲首经过掏挖并留有宽厚的边缘,牛肩胛骨则割锯掉骨臼和中脊部分,但不切臼角。钻凿时,绝大多数卜甲为方凿,卜骨则为圆钻。灼兆时,卜甲烧灼较重,灼痕大而焦黑;卜骨则烧灼较轻,灼痕浅圆而呈黄褐色。卜骨正面的兆枝相对。周原甲骨的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字属于同一体系,仅有微小的时代和地区差异。周原甲骨刻辞的字体小如粟米,笔划细如发丝,显示出娴熟的书刻技艺。
  
  周原甲骨中,文王时的刻辞记述了对"成唐"(成汤)、"大甲"、"武丁"等殷先王的祭祀,辞中有"文武丁秘"(文丁宗庙)、"文武帝乙宗"(帝乙宗庙),又有"周方伯" 之称,有的学者据此将这部分刻辞视为殷人刻辞。也有学者以其风格与殷墟刻辞有较大差异,而认为这部分刻辞应是周人刻辞。其西周刻辞则记录了"大保"(召公奭)、"毕公"、"雞子"(箕子?)、"宬叔"(郕叔)等周初重要历史人物。刻辞中提到的"楚子来告"、"楚伯"、"微"、"虫伯"(崇伯)及"伐蜀"、"克蜀"、"征巢"等史实,对研究楚的早期历史及周与各方国早期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刻辞中的"六自"(六师)、"八自"(八师)、"既吉"、"既死□" (既死魄?)、"既伵"(既生魄),对研究周初军制、历法也是新的重要线索。
  
  周原甲骨有一类由数字组成的刻文,引起学术界重视。1978年在中国古文字学术讨论会第一届年会上,张政烺首先指出这种数字刻文是周易的八卦。这一创见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周刻字甲骨在陕西长安张家坡(3片、共30字 )、北京昌平白浮(4片、13字?)、山西洪赵坊堆村(1片、8字)均有发现。中国国内已发现的西周甲骨刻辞,总数约有1029字左右。这些刻辞为研究周初历史提供了新史料。
  
  

参考书目
   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
   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 4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