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殷周春秋时期
1)  the Yinzhou and Chunqiu period
殷周春秋时期
2)  Western Zhou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西周春秋时期
1.
On the basis of the advanced handicraft industry of Shang Dynasty,the handicraft industry of Wei made further progress during the Western Zhou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 unearthed artifacts and the commerce circulation.
在商代先进手工业的基础上,卫国的手工业在西周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从出土实物还是商业流通状况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3)  the Yin and Zhou dynasties
殷周时期
1.
The article researches the Bing state during the Yin and Zhou dynasties according to the inscription of oracle bone and characters of the badge of state and clan during the Yin and Zhou dynasties, and thinks the Bing state located near Gushi in Henan.
本文运用殷周甲骨卜辞与殷周金文方国族氏徽文字互证的方法,对殷周时期的“竝”方国进行了综合研究,考证出“竝”方国的地望在今河南固始附近。
4)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春秋时期
1.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berry Field and Marriage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论桑林与春秋时期婚姻之关系
2.
Liabilities and Political Crisi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春秋时期的债务问题与政治危机
3.
On the Rise of the Learning of Principl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略论春秋时期礼学的兴起
5)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春秋时期
1.
New Standpoint on the Calendar of State Lu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春秋时期鲁国历法研究的一些新观点
2.
The Concept of Chastity and the Customs of Intersexual Relationship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春秋时期的两性习俗与贞节观
3.
Debate on the Businessmen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dustry and Commerce Serving the Government and Businessmen in the Pre-Qin Period(Ⅱ);
论春秋时期的商人——“工商食官”制度与先秦时期商人发展形态研究之二
6)  politics in Spring and Autumn Ages
春秋时期政治
补充资料:殷周时期政治思想
      中国奴隶制国家发展时期的政治思想。
  
  历史背景  学者一般认为中国奴隶制社会是从夏代开始的,殷商和西周是中国奴隶制国家发展时期。中国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氏族部落之间频繁攻伐的战俘,他们被集体地变为征服者氏族的奴隶。这些宗族奴隶不属于个别奴隶主,而是属于氏族贵族。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不仅为血缘关系所掩盖,而且为宗族关系所掩盖,从而出现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的状况。
  
  这个时期,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还有许多不理解,对强大的自然力依然感到恐惧,从而存在原始宗教仍得以盛行的认识条件,奴隶主阶级也就得以利用和改造原始宗教来论证对广大奴隶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的合理性。同时由于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社会阶级斗争也存在复杂状况。奴隶阶级为了求生存,同奴隶主阶级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使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受到沉重的打击,"殷革夏命",西周取代殷商正是借助于奴隶们的斗争。奴隶们的反抗斗争给新建王朝的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留下强烈的印象。这些都对殷周时期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基本内容  殷代政治思想的主流是神权思想。殷商奴隶主贵族宣扬一种与祖宗崇拜相结合的"至上神"的观念,认为"上帝"(或称"帝")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认为上帝能发号施令,实行赏罚,一切人事如年岁丰歉、战争胜败、城邑兴建都是由他决定的。他们还培养了卜、祝、巫一类人物。巫、祝们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通过卜筮来传达所谓上帝的意志,以愚弄民众。殷商统治者在强调神权思想的同时,逐步注意人事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汤伐桀,一方面以"致天之罚"为名义;另一方面,也以"夏氏有罪"(《尚书·汤誓》),民不堪命为由。盘庚迁殷,虽依然声称以神意为依据,但同时也发展了暴力统治的观念,强调官员要服从盘庚的统治,否则,将"罚及尔身"(《尚书·盘庚上》)。到了殷末,祖伊、微子、箕子等人还从奴隶的反抗斗争中认识到统治危机的出现是由于政治的混乱,人民的反抗是由于统治者治理不当和横征暴敛的结果,而不能完全归于天命。
  
  到了西周,政治思想的内容有了重大发展,实现了由"殷人尊神"到"周人尊礼"的转变。以周公旦为代表的政治家们对政治基本问题有了较深的认识,他们虽仍假借神意来说明和处理政治问题,但也明确提出了"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尚书·康诰》)的论点。意思是说,天威并非诚实可信,而民情却总是可见的,表明小人是难以治理的。同时,西周统治者为了说明自己取代殷的合理性,还提出"天不可信","天命靡常"等观点,以论证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以说明殷商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德和丧失了人心。他们认为,只有"敬德",才能"永命",从而形成了敬德、保民、慎罚、永命的统治思想,也就是所谓"以德辅天"的思想,并根据这种思想,制定出系统的礼乐制度。
  
  影响  殷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对指导奴隶制国家的统治有重要的作用,周公旦等人的礼治思想和殷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在政治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记述这些思想和制度的 《尚书》、《周易》、《周礼》等文献,对后来的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