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yncretizing
[英]['siŋkritaiz] [美]['sɪŋkrɪ,taɪz]
公私法之合
1.
Studies of Separating and Syncretizing between Public Law and Private Law;
近代以来,公私法之合的强劲走势,导致了传统公私法之分的危机,形成了社会法等新领域。
2) Separating
[英]['sepəreit] [美]['sɛpə,ret]
公私法之分
1.
Studies of Separating and Syncretizing between Public Law and Private Law;
公私法之分与合的理论思考
3) Interject of public and private law
公私法融合
4) Distinc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公私之辨
1.
Distinc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is one of important problem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philosophy.
公私之辨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5)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公私合作
1.
They point out that we should expand the scope of public service through the change of related institutions, establish the basic principles reasonably, develop a new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ublic service model, reconstruct the procedure of public service and maturize the related public law for public service, thus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现代公法应当顺应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的趋势 ,通过制度变革合理拓展公共服务范围 ,科学确立公共服务原则 ,建构公私合作的公共服务模式 ,重塑公共服务程序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公法制度 ,推动公共服务供求关系实现平衡。
6)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公私合作
1.
PPP:New-Typ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Financing Pattern;
PPP:新型公私合作融资模式
2.
A Tentative Analysis on the Role and Accountability of Government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s);
公私合作制(PPPs)中的政府角色与职能分析
补充资料:《贞观公私画录》
中国唐代绘画著录著作。又名《贞观公私画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国绘画作品著录。裴孝源撰。裴孝源,初唐人,曾任中书舍人等官职,因受汉王李元昌赏识,得观宫廷所藏魏晋以来绘画遗迹,相与讨论。于是他就以宫廷收藏为基础,又记录了佛寺壁画与私家藏画,在贞观十三年(639)写成此书。
该书第1部分记录当时皇家及私人收藏绘画290余卷,记录内容包括作者、画名、本别(是真迹抑或摹本,是梁宫本还是隋宫本)、件数,有的还注明了质地、款识、来源、曾否著录于《梁太清目》等。第 2部分记录47所佛寺的壁画,记录内容为寺名(包括佛寺所在地)及画家姓名。
此书继已佚中国第 1部绘画著录《梁太清目》之后,发展了中国绘画著录的体例。它不但记录了初唐卷轴画的流传收藏情况,而且也记载了当时及其以前寺庙壁画的创作情况,同时还保存了已佚《梁太清目》的某些内容,在绘画史学和鉴定学上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在理论认识上,主张发挥绘画的"教化"与"劝戒"作用,以"六法"为批评标准,重视"风神"、"巧思"和"法度",均体现了当时艺术认识的主流。对于唐代画论和美学思想的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该书第1部分记录当时皇家及私人收藏绘画290余卷,记录内容包括作者、画名、本别(是真迹抑或摹本,是梁宫本还是隋宫本)、件数,有的还注明了质地、款识、来源、曾否著录于《梁太清目》等。第 2部分记录47所佛寺的壁画,记录内容为寺名(包括佛寺所在地)及画家姓名。
此书继已佚中国第 1部绘画著录《梁太清目》之后,发展了中国绘画著录的体例。它不但记录了初唐卷轴画的流传收藏情况,而且也记载了当时及其以前寺庙壁画的创作情况,同时还保存了已佚《梁太清目》的某些内容,在绘画史学和鉴定学上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在理论认识上,主张发挥绘画的"教化"与"劝戒"作用,以"六法"为批评标准,重视"风神"、"巧思"和"法度",均体现了当时艺术认识的主流。对于唐代画论和美学思想的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