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以美德为手段的道德需要
1)  the morality needs taking vir tue as means
以美德为手段的道德需要
2)  the morality needs taking virtue as purpose
以美德为目的的道德需要
3)  moral needs
道德需要
1.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should begi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ents sentimental enviounment,focus on raising the standard of moral needs and aim at the students conscious moral behaviour.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是德育实效不高,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主要原因,关注学生道德需要,要把构建学生道德需要情境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提升道德需要层次作为教育的主线,学生道德需要的自觉外化作为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2.
Meanwhile, they believed that practice itself embodied the creative needs and moral needs resulted from moral practice.
以柯尔堡为代表的西方德育理论 ,反对道德灌输 ,尊重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 ,主张学生从实践中获得道德上的成熟 ,认为实践过程就是创造需要的过程 ,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 ,并构建出新的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
3.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should begin with the excitement of the students moral need,focus on raising the standard of moral needs and aim at the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moral need.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是德育实效不高,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主要原因。
4)  moral need
道德需要
1.
Moral education is only regarded as the way of disciplining students in their moral conduct,so it relies too much on moral instillation and students moral needs are often neglected.
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如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过分推崇"灌输"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结果导致德育收效甚微。
2.
The essence of moral learning lies in its 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to satisfy people s moral needs with the core of pursuing self-values,i.
道德学习的本质是人满足道德需要的自主建构,核心是追求自我价值,即满足自尊的需要。
3.
It embody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al thought,set out moral need of individual,excite moral feeling and bring up moral judgement and moral resolving capability.
理想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个体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道德情感,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分辨力。
5)  moral demand
道德需要
1.
Exploration of stimulation channels for college students moral demand;
大学生道德需要激发途径初探
6)  moral-need
道德需要
1.
The structure of moral-need includes the factor-structure,the subject-structure,the form-structure,the nature-structure and the level-structure.
道德需要的结构主要包括要素结构、主体结构、形式结构、性质结构和层次结构等。
2.
The moral-need is the internal motive force of individual moral-cultivation.
道德需要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心理内驱力,个人品德培养应从道德需要入手。
补充资料:道德目的与手段
      伦理学的一对重要概念。道德目的指人们在行动前事先预定的或追求的道德理想和要求。道德手段指在实现道德目的过程中的一切活动方式的总和。它们是道德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环节。任何道德目的都要有相应的道德手段,否则,主观的道德目的就无法变成客观的现实;道德手段的力量和作用,也只有在人有意识、有目的的道德活动中才能得到表现和发挥。
  
  在伦理思想史上,对道德目的和手段及其相互关系,有种种不同的解释。一般说来,目的论者都十分重视目的这一概念。有的认为善本身就是目的;有的认为一切为了上帝就是道德目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说,信仰、爱、希望这些神学德性,是"以上帝为对象,惟它们才能无误地指示吾人接近于上帝"。宗教神学家们把目的看作是唯一的、最后的原则和根据,把整个世界都看作是由上帝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认为人的道德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都是由上帝赋予或赐予的。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也说:"如果我们是要树立一个与道德律的需要相符合的最后目的,我们就必须假定有一个道德的世界原因,那就是一位创世主"(《判断力批判》下卷,第119页,商务印书馆)。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反对神秘主义目的论,认为任何目的都是由客观因果律决定的。他们大都认为,爱自己、追求个人幸福是目的,爱他人则是手段。也有的主张以"公益"为道德目的。C.A.爱尔维修说:"公益乃是美德的目的,美德所支使的行为,乃是它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465页,商务印书馆)。
  
  在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以前的伦理学家,往往采取主观随意的态度,把道德目的和手段割裂开来,或者强调目的决定一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可以不考虑手段的道德性质,只要目的正确,即使手段不正确、不道德也不要紧,因为"目的可以辩证手段"。有的则强调手段决定一切,认为目的是微不足道的,他们把非暴力手段说成是绝对的善,把暴力手段说成绝对的恶,并宣扬"勿用暴力抗恶"的抽象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目的和手段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科学的说明,认为道德目的和手段不是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决定的,而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利益关系,提出自己的道德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无产阶级依据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最高政治目的,也是无产阶级的最高道德目的。当然,这个最高目的的实现,是通过许多最近目的和具体目的实现的,而这些具体目的又是实现最高目的的手段。因此,目的与手段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一切手段都应力求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还认为,在道德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中,相对说来,目的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任何道德行为、道德手段,无不受道德目的的制约和支配,如果离开道德目的、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等观念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手段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因素。一般说来,手段是实现目的的基本条件,是决定目的能否达到的现实力量。从这种意义上说,道德目的又是受道德手段制约和支配的。在人类的道德活动中,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人类的道德水平就一步步向前发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