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夷夏之防
1)  conception of the Hans and other barbarian races
夷夏之防
1.
Further- more,Wang s conception of the Hans and other barbarian races was far-sighted.
他的"夷夏之防"观念也颇具前瞻性。
2)  Yi-xia Distinction
夷夏之辨
3)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barbarians
夏夷之辨
1.
The evolution and the Zeitgeist of the no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barbarians;
夏夷之辨观念的嬗变及其时代特征
4)  the debate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夷夏之辩
1.
Therefor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ext of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structure,moral principles,religion and the debate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and reveals th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t.
因此,通过对其文本结构、义理、信仰和"夷夏之辩"这样几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并能深切体悟佛教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互补互融、长期共存的内在意蕴。
5)  Chinese Protection against foreign countries
夷夏大防
6)  Confucianism and Yi-xia Distinction
儒家与夷夏之辨
补充资料:夷夏之防
      中国古代主张严格民族界限、尊崇华夏、鄙薄其他民族的理论。
  
  夷,是古代华夏族(实际上即汉族)对异族的贬称。原多指东方民族,如《礼·王制》所说,"东方曰夷"。春秋以后演变成对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称,如"四夷"、"九夷"等。 其后发展成为对"南蛮"、 "北狄"、"西戎"、"东夷"的通称。到了近代,清王朝对西方帝国主义也称"夷",如"英夷"、"美夷"等。华,光荣之意,夏的意思是"中国之人",华夏就是光荣的中国人之意。处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豪地自称为华夏民族。中国古人常以华、夷或夏、夷对称来表示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及中国和外国的民族界限。所谓夷夏之防,就是要严格华夏族和其他民族的界限,严格防范外族对华夏民族的入侵,只能由华夏民族同化其他民族,"以夏变夷",决不能容许其他民族影响华夏民族"以夷变夏",排斥外来文化,等等。
  
  夷夏之防的理论,是民族矛盾的产物。早在西周末年,戎狄之族成为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周朝的主要威胁,最后以犬戎族为主的西部民族灭了西周。这对华夏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夷夏之防的理论便应运而生。
  
  夷夏之防开始有反侵略、御外侮的含义,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民族仇恨的增长,逐渐添加了一些大汉族主义的内容,如认为夷夏种属不同,先天就有优劣之分。在《国语·周语中》不是将戎狄骂作"豺狼",就是诬称他们为"禽兽",根本不把戎狄当作人,主张夷夏不通婚,不通礼;或则认为戎狄与华夏虽然本来是一家。但由于戎狄的祖先不遵守礼义,犯了罪,被流放到边疆,形成戎狄之族,至今也没有变好(《国语·周语上》)。这两种观点都是对周边民族的歧视,带有明显的大汉族主义色彩。
  
  孔丘作《春秋》,提出了"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点,夷夏之防理论作为儒家的政治主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这一理论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当华夏民族受到外族侵略时,夷夏之防的思想激励了华夏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动他们积极进行反侵略斗争,捍卫华夏文明。当华夏民族处于优势的时候,则往往产生大汉族主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