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Qingtaizong Shilu
清太宗实录
1.
Study of the Number of Qing Dynasty s Attacking on the South Before 1644:Simultaneously on the Omission of Qingtaizong Shilu;
并根据《旧满洲档》和《清太宗实录》之间的关系,指出《旧满洲档》在清入关之时就已经散失了,由此导致《清太宗实录》的疏漏。
2) Annals of the period of Guangxu
《清德宗实录》
1.
Five Corrections to the Records about Mongolian Affairs in Annals of the period of Guangxu;
《清德宗实录》蒙古事务订误五则
3) Qing Taizu Shilu
《清太祖实录》
1.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chu-Mongol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Qing Taizu Shilu(Chronicles of Taizu,Qing Emperor);
满文蒙古文和汉文《清太祖实录》之间的关系
5) Veritable Records of Taizu
太祖实录
1.
By ch ecking the history material and investigating the history facts,the author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weren t any veritable records of emperor Jianwen which attached to Veritable Records of Taizu,and the why History of Ming Dynas.
史学界长期流行明建文帝有实录附于《太祖实录》的说法,并广泛见于研究或介绍《明实录》的专著、教科书、工具书和论文中。
6) The Real Recordings Of Emperor Shi Zhong Of The Ming Dynasty
《明世宗实录》
1.
The historic book,The Real Recordings Of Emperor Shi Zhong Of The Ming Dynasty,is not true enough in that it did not give objective comment on Yan Song.
《明世宗实录》这部史书不够真实,人物褒贬失当,对严嵩的评价也是不客观公正的。
补充资料: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
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创建者。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在位十七年。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在沈阳继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他对内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对外相继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并对明朝频频用兵,步步进逼,将西部边界扩张至锦州、宁远一线。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国号大清,正式称帝。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外部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处境孤立。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他虽继承了汗位,但实际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务。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虚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极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打击、削弱分权势力,提高汗权。天聪四年,皇太极以阿敏弃守滦州、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遵化四城的罪名,将其终身幽禁。五年,莽古尔泰同皇太极发生口角时,竟拔刀相向。皇太极遂以"御前露刃"之罪,革去莽古尔泰大贝勒衔。至此,四大贝勒,仅剩他和代善两人。六年,皇太极终于废除了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务的旧制,改成自己南面独坐,取得了汗的独尊地位。另外,皇太极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统治机构,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三年,建立了由满汉知识分子组成的"文馆",职掌"翻译汉字书籍","记注本朝政事",为皇太极推行汉化运筹帷幄。五年,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十年,又将"文馆"扩充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史书、掌管和起草对外文书与敕谕、讲经注史、颁布制度等。稍后,又建立了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皇太极通过这套政权机构,把权力集中到自已的手中。
在经济上,由于努尔哈赤晚年在辽东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政策,汉人纷纷逃亡和暴动,生产凋敝,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皇太极执政伊始,便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把原先努尔哈赤所推行的汉人每十三壮丁编为一庄,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的政策改为每备御止给壮丁八人、牛二头、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用汉官管理,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成为后金政权下的个体农民。天聪五年,皇太极颁布《离主条例》,其中规定"凡奴隶主犯有私行拓猎、擅杀人命、隐匿战利品、奸污属下妇女、冒功滥荐、压制申诉等罪,许奴仆告发,准其离主。这一条例,限制了满洲贵族的某些特权,有利于奴仆争取改变自已的身分和地位。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皇太极注意体恤民力,凡有妨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皇太极在国内大力实行改革时,并没有放弃努尔哈赤对外进行扩张的政策。他认为要战胜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鲜,这既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又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共同对付明朝。天聪元年一月,皇太极不宣而战,命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率三万大军进入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都和约》。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又以朝鲜"屡败盟誓","助明害我"为由,亲率十万大军入侵朝鲜,包围南汉山城。国王李幋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沈阳为人质。对蒙古,皇太极则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首先争取受察哈尔林丹汗欺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天聪二年,达成共同征讨林丹汗的协议。经过几次征战,林丹汗势力大衰。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滩出痘病死。九年初,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精骑一万人渡黄河西进,至托里图,俘获了林丹汗子额哲及其部众一千余户,统一了漠南蒙古。为了笼络蒙古封建上层分子,皇太极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袭职例、崇奉喇嘛教、与西藏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赢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
皇太极深知满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的作用,对他们采取招降收买政策。天聪三年,首次考试儒生,网罗了两百名汉族知识分子。此后又多次举行考试,分别优劣,量才录用。五年,大凌河战役后,对大批降将赐以庄田、奴仆、马匹,并委以官职。天聪七、八年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等明朝将领纷纷自愿来投,皇太极对他们封王封侯,宠荣备至。随着蒙古的臣服,明朝将领的降顺,皇太极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大大增强了军事力量。
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从此全力以赴地对明朝发动进攻。是年秋,他命阿济格统兵入关,掠夺人畜十八万。崇德三年,又命多尔兖、岳托率军入关。攻破城池五十多处,虏获人口四十六万,金银百余万两。为了从正面打开山海关,自五年三月起,发动了锦州战役。明廷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往援锦州祖大寿。皇太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大败明军。七年二月,松山城陷,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关外仅剩宁远一孤城。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宫中猝然病死,葬沈阳昭陵。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外部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处境孤立。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他虽继承了汗位,但实际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务。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虚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极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打击、削弱分权势力,提高汗权。天聪四年,皇太极以阿敏弃守滦州、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遵化四城的罪名,将其终身幽禁。五年,莽古尔泰同皇太极发生口角时,竟拔刀相向。皇太极遂以"御前露刃"之罪,革去莽古尔泰大贝勒衔。至此,四大贝勒,仅剩他和代善两人。六年,皇太极终于废除了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务的旧制,改成自己南面独坐,取得了汗的独尊地位。另外,皇太极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统治机构,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三年,建立了由满汉知识分子组成的"文馆",职掌"翻译汉字书籍","记注本朝政事",为皇太极推行汉化运筹帷幄。五年,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十年,又将"文馆"扩充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史书、掌管和起草对外文书与敕谕、讲经注史、颁布制度等。稍后,又建立了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皇太极通过这套政权机构,把权力集中到自已的手中。
在经济上,由于努尔哈赤晚年在辽东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政策,汉人纷纷逃亡和暴动,生产凋敝,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皇太极执政伊始,便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把原先努尔哈赤所推行的汉人每十三壮丁编为一庄,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的政策改为每备御止给壮丁八人、牛二头、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用汉官管理,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成为后金政权下的个体农民。天聪五年,皇太极颁布《离主条例》,其中规定"凡奴隶主犯有私行拓猎、擅杀人命、隐匿战利品、奸污属下妇女、冒功滥荐、压制申诉等罪,许奴仆告发,准其离主。这一条例,限制了满洲贵族的某些特权,有利于奴仆争取改变自已的身分和地位。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皇太极注意体恤民力,凡有妨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皇太极在国内大力实行改革时,并没有放弃努尔哈赤对外进行扩张的政策。他认为要战胜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鲜,这既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又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共同对付明朝。天聪元年一月,皇太极不宣而战,命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率三万大军进入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都和约》。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又以朝鲜"屡败盟誓","助明害我"为由,亲率十万大军入侵朝鲜,包围南汉山城。国王李幋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沈阳为人质。对蒙古,皇太极则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首先争取受察哈尔林丹汗欺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天聪二年,达成共同征讨林丹汗的协议。经过几次征战,林丹汗势力大衰。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滩出痘病死。九年初,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精骑一万人渡黄河西进,至托里图,俘获了林丹汗子额哲及其部众一千余户,统一了漠南蒙古。为了笼络蒙古封建上层分子,皇太极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袭职例、崇奉喇嘛教、与西藏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赢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
皇太极深知满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的作用,对他们采取招降收买政策。天聪三年,首次考试儒生,网罗了两百名汉族知识分子。此后又多次举行考试,分别优劣,量才录用。五年,大凌河战役后,对大批降将赐以庄田、奴仆、马匹,并委以官职。天聪七、八年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等明朝将领纷纷自愿来投,皇太极对他们封王封侯,宠荣备至。随着蒙古的臣服,明朝将领的降顺,皇太极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大大增强了军事力量。
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从此全力以赴地对明朝发动进攻。是年秋,他命阿济格统兵入关,掠夺人畜十八万。崇德三年,又命多尔兖、岳托率军入关。攻破城池五十多处,虏获人口四十六万,金银百余万两。为了从正面打开山海关,自五年三月起,发动了锦州战役。明廷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往援锦州祖大寿。皇太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大败明军。七年二月,松山城陷,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关外仅剩宁远一孤城。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宫中猝然病死,葬沈阳昭陵。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