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八角鼓族系
1)  "Ba-jiao-gu Family"
八角鼓族系
1.
The Definition and Origin of Melody Species of "Ba-jiao-gu Family";
八角鼓族系”曲种的界定与成因
2)  octagonal drum
八角鼓
1.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ystem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telling accompanied by sanxian in Baofeng County an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accompanying instrument,octagonal drum.
通过对宝丰县境内现存的三弦书传承谱系以及伴奏乐器八角鼓的历史流变的考察,认为三弦书在马街书会的发展至少有120年的时间,最早兴起时间是在清嘉庆、道光以后。
3)  Liaocheng Octagonal drum
聊城八角鼓
1.
The paper tries to use the communication theories, based on the art form research of Liaocheng Octagonal drum, to take a consideration on its dissemination way, propagation condition and prospect.
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学理论,在研究聊城八角鼓艺术形态的基础上,对其传播方式、传播现状、传播前景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以期勾勒出聊城八角鼓的传播概貌,并深入探讨聊城八角鼓传播的深层价值和理论意义。
4)  Beijing Ba-jiao-gu
北京八角鼓
1.
Viewing the Descending and Inheriting of Beijing Ba-jiao-gu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iao Fang(Place where the amateurs discussing and practicing the performance)Activities
从票房活动看北京八角鼓的传承
5)  pentagonal icositetrahedral class
五角三八面体晶族
6)  The Eight Diagrams Drum Spectrum
《八卦鼓谱》
1.
The Eight Diagrams Drum Spectrum popular in Horchin is the property.
有的蒙古族民间艺人也像科尔沁"孛额"们一样,静心研究五行八卦,他们也想用八卦的原理及其图像,创造出能够实用的科尔沁孛额的《八卦鼓谱》《八卦舞谱》等。
补充资料:八角鼓
      盛行于清代的曲艺曲种。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八角鼓的起源,传说不一。始见于清康熙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记载:"八角鼓,形八角,手击之以节歌,都门有之。"《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内蒙古自治区卷》的序言记载,内蒙古满族八角鼓老艺人说:"八角鼓原是满族在关外牧居时的民间艺术。满族人民常在行围射猎之暇,以八角鼓自歌自娱。"又说:"八角鼓原系一种坐腔岔曲形式",形成于"清康熙、乾隆时期"、"乾隆、嘉庆以后,已无专业艺人,仅由八旗子弟做非营业性的演出,清唱于厅堂筵席之前。"北京地区八角鼓艺人的传说,见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文小槎者,外火器营人。曾从征西域及大、小两金川。奏凯归途,自制马上曲,即今八角鼓中所唱之单弦杂排(牌)子及岔曲之祖也。其先本曰小槎曲,简称为槎曲,后讹为岔曲,又曰脆唱,皆相沿之讹也。此皆闻之老年票友所传,当大致不差也。"《昇平署岔曲》一书的引言所记略同,只是"文小槎"之名作"宝小岔"。
  
  八角鼓自乾隆末年以后,盛行于满族旗籍子弟中间,多组织票房,编词演唱以为自娱。旗籍子弟演唱的八角鼓包括5种演唱形式:①岔曲。②群曲,由多人齐唱、轮唱,有鼓、板、锣、钹和弦乐伴奏。刘振卿《八角鼓遗闻》记述满族票友宗承芝说:清乾隆四十一年,阿桂征服金川凯旋后,将乾隆皇帝所制之《大有年》、《万民乐》、《龙马吟》等满语军歌译为汉文,以八角鼓曲调谱曲,用苗、瑶等少数民族乐器金川鼓、大铜铙、铜钹、小锣等击节,使军士合奏而歌。清代多由子弟票友应邀在亲友的喜庆堂会上演唱,民国以后已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的曲艺团体曾对这种形式加以改革,由多人亦歌亦舞来演唱,称为"单弦联唱"。③拆唱八角鼓,由演员分饰正、丑脚色,根据曲词内容及人物的多少,由3~5人分包赶角,一般以3人演唱的节目为多。因其演唱近于戏曲,俗称"八角鼓带小戏"。这种演唱形式兴起于乾隆、嘉庆之间,嘉庆三年刊行的戴全德《浔阳诗稿》中有一支小曲,专咏拆唱八角鼓的演唱情况。演唱时以丑脚为主,曲词中穿插很多插科打诨的说白,近于相声的逗哏,徒供听众取笑,趣味不高,已渐衰落。④单弦。⑤双头人,演唱内容与单弦相同。清代对演员自弹自唱的形式多称为单弦,而以一人持八角鼓击节演唱,另一人操三弦伴奏者称为双头人,或说双头人是由两人共操一担三弦,一人按弦,一人弹拨,同时轮唱曲词的形式。
  
  清代旗籍子弟组织票房演唱八角鼓时,还包括一些其他曲艺、杂技形式,称为"全堂八角鼓"。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说:"八角鼓之全堂,分鼓、溜、彩三种为完备。鼓,唱也;溜,相声之类;彩,戏法。"北京艺人的说法略有不同,认为"鼓"指八角鼓、北板梅花大鼓、联珠快书等形式;"溜"应作柳,指旗籍子弟喜唱的马头调等小曲之类;"彩"指古彩戏法、相声、双簧等形式。
  
  清代俗曲总集《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百万句全》、《牌子曲五种》、《别本牌子曲五种》等书中都收录了不少八角鼓曲本。但在《霓裳续谱》中收录的曲词,都是乾隆年间歌童演唱的脚本,作品在情趣、格调上与满族旗籍子弟编唱的曲词不同。
  
  八角鼓在清代嘉庆、道光以后,由于旗籍士兵在各地驻屯,和各地旗籍官吏的爱好,流传到很多地区。相传凡漕运、盐运所经的城镇,都有八角鼓传唱。现代在山东流行的聊城八角鼓,吉林由满族八角鼓发展而成的新城戏,都与八角鼓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另外,河南的大调曲子、甘肃的兰州鼓子、青海平弦等曲种,在曲体结构、曲词格律等方面也与八角鼓有共同之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