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铜鼓民族
1)  the peolple of Bronze Drums
铜鼓民族
2)  Bronze drum tale of Zhuang nationality
壮族铜鼓传说
1.
Bronze drum tale of Zhuang nationality is just so.
壮族铜鼓传说也是如此,它不仅反映了壮族民众使用铜鼓的相关习俗,而且也反映了人类及壮族先民曾经经历过的"人祭""、食老"等古老习俗。
3)  On the Culture of Bronze Drum of Zhuang Nationality
壮族铜鼓文化研究
4)  Timbal [英]['timbəl]  [美]['tɪmbḷ]
铜鼓
1.
The Influence of the Smelting and Casting Technology'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ronze on Timbal;
中国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对铜鼓的影响
2.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Vietnamese timbal and other objects;
越南铜鼓和其他器物成份分析报告
5)  bronze drum
铜鼓
1.
Abundant Concentration of Lead on the Sample of Bronze drum in Viet Nam and Survey for Lead isotopic;
越南铜鼓样品铅的富集与铅同位素测定
2.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uning Technology Between the Chime and the Bronze Drum in Ancient China;
古代壮族铜鼓与内地铸钟调音技术的比较研究
3.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bronze drums found in Vietnam provide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technique of bronze drums.
铜鼓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越南发现的大量古代铜鼓,为研究铜鼓的制作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6)  Bronze Drums
铜鼓
1.
Ancient bronze drums symbolized the peak of booming Bronze Age in Southeast Asia,whose trace can still be found in cont.
古代铜鼓代表着东南亚青铜时代繁荣的顶峰,至今在东南亚社会仍可见其踪迹。
2.
In the eight types of bronze drums,Shizhaishan bronze drum has the most elegant and neat decorative lines.
石寨山型铜鼓在八种类型铜鼓中,纹饰最为精美、齐整,艺术风格最为严谨,却又处处彰显写实化、生活化,制作技术也最为精湛。
3.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bronze drums have been the common carrier of culture gradually formed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assimilation of various forms among these countries and peoples.
铜鼓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与之相邻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补充资料:保障一切散居少数民族成分的民族平等权利
      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各少数民族除有一定聚居区外,有的民族还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们长期忍受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有的为了谋求生存,故意隐瞒其民族成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剥削阶级被消灭,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已不存在,由于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长期和汉族居民生活在一起,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又很小,其民族平等权利往往被忽视。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民族散居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因此,切实保障一切散居少数民族成分的民族平等权利,对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成分的民族平等权利,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对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参加各种人民团体和各种职业等权利,均予以法律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如遭受民族歧视、压迫或侮辱,有向人民政府控诉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对此种控告须负责予以处理;对于歧视、压迫或侮辱行为严重者,应依法予以惩治。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在享受民族平等权利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可提请当地人民政府予以适当帮助。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重申,必须认真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切实保障他们的民族平等权利。
  
  散居少数民族除了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各项权利和义务以及民族平等权利之外,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和干部参加。为了保障散居少数民族都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参加所在地区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散居的少数民族应选当地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在凡是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当建立民族乡,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还从散居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大力帮助散居少数民族培养本民族出身的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在招工、征兵和招收各种工作人员时,对散居少数民族给予适当的照顾;扶持和发展散居少数民族的林、 牧、渔业和传统的工艺品生产; 帮助散居少数民族办好民族中小学、民族师范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尊重散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尽可能满足他们生产、生活上的特殊需要;对他们的节日所需物资的供应也给予适当照顾。
  
  保障一切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散居地区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调动了少数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