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inese education in Indonesia
印尼华文教育
1.
(2) There existed a bad consciousness of excluding Chinese among some officials and people,which block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Indonesia.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主,结合作者多次前往印尼考察所获,研究了印尼政府华文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并对其未来华文教育政策走向做出预测:(1)印尼政府会从发展经济、培养人才和促进民族和谐的高度看待华文教育及汉语教学;(2)印尼政府官员中及民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限华、仇华意识,这是印尼华文教育的阻力,也是印尼华族危险仍在的根源;(3)印尼政府会把重点放在正规教育和培养印尼族汉语教师上,校外华文补习班、家庭补习和华人华文教师只是必要的补充;(4)印尼政府财力有限、人力有限,拟采取私企办学、有限度利用华人财力、人力的措施;(5)印尼政府会借助中国政府和中国高校的力量,优先培养正规学校的汉语师资。
2.
To understand th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Indonesia and set up an idea of Chinese education with it ought to be an important precondition of overcoming difficulties,avoiding dangers and struggling for the lasting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明确印尼华文教育的定位,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华文教育理念,应是克服困难障碍、规避风险、争取华文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2) Chinese education
华文教育
1.
Ethnic Rights of Indonesian Chinese and Prospect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Indonesia;
印尼华人的民族权利与华文教育问题
2.
American Christian Church and Early Chinese Education;
美国基督教教会与早期华文教育
3.
The pioneering and advancing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in adversity;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逆境中开拓前进
3)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华文教育
1.
But it is a significant move towards the long-term growth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华文教育专业属于教育学科。
2.
Practitioners involved in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should actively develop their own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by way of "action research",in which language teachers may improve their skills in teaching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ir close encounter of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developing sensitivity to discovering,pondering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为实现华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身处华文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应当增强积极投身教学科研活动的意识,这是华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加强海外华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其自身造血能力的客观需要。
4) Chinese teaching
华文教育
1.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comment on the Chinese teaching in Mengfu School in Northern Thailand.
自2003年泰国国王将华文教育列为泰国国民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后,华文教育便如雨后春笋般逐渐渗透到泰国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2.
Our investigation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in Thailand has proved that it enjoys a good development now.
通过对泰国华文教育现状的考察,我们发现泰国华文教育目前发展势头良好,职业目的是华文学习者的首要学习动机,华文教育已初步成幼、小、中、大的阶梯系统。
5)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华文教育
1.
Teaching Mode and its Na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Southeast Asia;
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的模式与性质分析
2.
A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fter World War Ⅱ in European Countries;
二战后欧洲华文教育的历史与前景的初探
3.
From both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perspective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Korea Peninsula,and through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areas of the world it expounds their features as follows: 1.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总结朝鲜半岛的百年华文教育的概况,可看出朝鲜半岛华文教育相对于世界其它地区华文教育所具有的鲜明特色:一是普及度、重视度高;二是朝鲜半岛的华文教育具有浓厚的北方特色;三是华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四是客观上得到的中国教育资源不足;五是有关华文教育的研究资料相对缺乏。
6)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华文教育
1.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but is also quite young as a discipline.
华文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又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2.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in Indochina has presented a track of saddle: it had kept developing prosperously from the year of 1950 to 1960.
二战结束以来,印支三国的华文教育发展轨迹呈现出一幅“马鞍形”的态势:50年代至60年代初比较兴盛;60年代中期开始走向衰落,特别是1975年以后衰落至最低点;70年代中期以后,华文教育逐渐走出低谷,得到较大发展。
补充资料:基督教僧侣教育和教民教育
西欧中世纪早期,基督教成为封建社会的支柱,教育被教会垄断,教师由教会委任,教育内容以神学为主,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教育几乎被一扫而光。基督教僧侣教育和教民教育成为西欧中世纪教育的主体。
基督教教会的教育机构
僧院学校 基督教教会最主要的、水平较高的教育机构是僧院学校。僧院学校是由僧院发展而来的。公元3 世纪起,罗马帝国进入奴隶社会的崩溃阶段,特权阶级穷奢极欲,民不聊生。众多基督教教徒遂隐遁山野,企图借独居隐修生活,忘却尘世疾苦。这些"修行者"大多居住在埃及的荒漠之地,过着森严的禁欲生活。由于隐居修行的人日增,后来便建立公共场所,开展集体苦修活动。公元 4世纪,在埃及出现了最初的僧院。此种修行制度渐渐遍及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并传至希腊、意大利等地,不久,便盛行于西欧各地。修行制度经基督教教父之一的哲罗姆、著名神学家圣奥古斯丁、J.卡西安等人改进,特别是本尼狄克制定教规后,西欧僧院的风尚和活动为之一新。僧侣除注意自身虔修外,还注意读经学习。修行者为了诵读,便搜集经卷,广为抄写。僧院一般都设有图书馆及阅览室,逐渐成为文化和知识的贮藏所。有些修行者也著书立说,内容涉及宗教、道德和历史等。公元 9世纪时,几乎所有僧院都附设学校,称为僧院学校。
僧院学校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充当僧侣的儿童,称为"自愿献身者"(Oblate)。另一类是学成后仍为俗人,不准备充当僧侣者,称为"外来者"(Externe)。公元10世纪时,已有两类僧院学校。为前类儿童设的学校称为内学,为后类儿童设立的学校称为外学。僧院学校学生入学年龄约在10岁左右。 学习期限约8~10年。僧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植学生具有僧侣所必备的"服从、贞洁、安贫"三种品质。
僧院学校除传授基督教教义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育。这些都是为诵读圣经、抄写圣书和计算宗教节日服务的。后来逐渐把七艺纳入课程。一些学校只教授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称为三科学校 (Trivial schools)。只有高级的学校才在三艺之后学习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中世纪的七艺经过基督教教会的加工,已贯穿了宗教的精神,而神学则是整个学科体系的"王冠"。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中世纪中等教育的主要内容。
僧院学校的教师多由僧侣担任。领导学校的僧侣称为校长,大的学校校长则配有助手。一般学校中设有唱歌长,负责教唱教会歌曲,也负责抄写?捅9芡际椤I枰幻Ъ啵涸鸺喽窖难孕小?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口授,说明意义,学生记录讲述的内容,诵读牢记。学生入学时间不一,学习进度不等,学习时间也因人而异。教学用语为拉丁语。教学多采用问答法,实行个别教学。僧院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是极为严格的,盛行严酷的不容申辩的体罚和侮辱性的惩罚。
大主教学校 早在基督教教会建立之初,教会便设立了教义学校,对洗礼入教的教民施行有关教义、教规的训练。为了传播教义,培训传教人员,基督教教会又在城市的大教堂中设立教义问答学校,由主教以带徒弟的方式传授神学。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后,曾划分主教管区,各主教管区内设立大主教学校,直接由主教管理。后来,主教又委托专人(称为Scholastius)主管大主教学校。大主教学校以培养未来的僧侣为目的,学校的水平同僧院学校比较接近,学校设备较其为好,学科内容也更完备些。
其他教育机构 教会对教民和一般世俗群众进行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教区学校。教区学校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学校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教授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
基督教教会对女童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和女修道院中进行的。封建贵族常把他们的女童送入女修道院中接受文化和宗教教育。学习内容除读、写外,还有音乐、纺织、女红等。
在中世纪后期,基督教教会创办了拉丁文法学校,同时产生了教徒私人捐款设立的义院学校。前者是由教会控制的中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后者由神职人员任教师,但受俗人的支持和监督。
基督教教派对教育的影响 基督教内部派系复杂,各派为扩大本教派的影响,都在传教的同时致力于教育事业。中世纪早期影响较大的是本尼狄克派,后期影响较大的是托钵修会。
①本尼狄克派。本尼狄克生于意大利的贵族家庭。初为基督教修行主义者。公元 529年在拿波里附近山中建立僧院,对徒众进行宗教教育,并改进修行制度,制定教规。本尼狄克教规共73条。其中规定修行者每日参加体力劳动7小时,读书学习2小时。僧徒除斋戒冥思、孤身修炼、进行传教活动外,还从事耕作、慈善事业及儿童教育工作。后来,还从事土地开垦和学术研究等。因此,本尼狄克派名声大振,影响扩及英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和瑞士等国,在各地建立僧院多达250所。
②托钵修会。托钵修会中,方济各派和多米尼克派对教育有较大的影响,有许多高级僧侣以研究经院哲学著称。方济各派是由意大利人方济各于 1209 年创立的,1212年得到教皇的明令认可。此派一面宣传基督教教义,一面致力于平民教育。1230年方济各派在巴黎建立一所僧院,加强神学教育,也注意提高文化知识教育水平。此派曾造就了许多有名的学者。多米尼克派是由西班牙僧侣多米尼克建立的,于1217年经教皇认可。此派注重对社会中上阶级进行高等教育。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都是此派的活动据点。
基督教垄断西欧教育事业达1000余年之久。至中世纪后期,新兴市民阶层兴起,几经斗争,赢得了开办世俗学校的权利,基督教独占教育的局面才告结束。但是,基督教教会仍开办相当数量的教会学校,对世俗学校的控制和影响仍是相当深远的。 (见彩图)
参考书目
Margaret Deansley , A History of the MedievalChurch,590~1500,2ed,Methuen & Co.,Ltd.,London,1938.
Lan C.Hannah, Christiɑn Monasticism , A Great Force in History,The Macmillan Company,New York,1925.
基督教教会的教育机构
僧院学校 基督教教会最主要的、水平较高的教育机构是僧院学校。僧院学校是由僧院发展而来的。公元3 世纪起,罗马帝国进入奴隶社会的崩溃阶段,特权阶级穷奢极欲,民不聊生。众多基督教教徒遂隐遁山野,企图借独居隐修生活,忘却尘世疾苦。这些"修行者"大多居住在埃及的荒漠之地,过着森严的禁欲生活。由于隐居修行的人日增,后来便建立公共场所,开展集体苦修活动。公元 4世纪,在埃及出现了最初的僧院。此种修行制度渐渐遍及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并传至希腊、意大利等地,不久,便盛行于西欧各地。修行制度经基督教教父之一的哲罗姆、著名神学家圣奥古斯丁、J.卡西安等人改进,特别是本尼狄克制定教规后,西欧僧院的风尚和活动为之一新。僧侣除注意自身虔修外,还注意读经学习。修行者为了诵读,便搜集经卷,广为抄写。僧院一般都设有图书馆及阅览室,逐渐成为文化和知识的贮藏所。有些修行者也著书立说,内容涉及宗教、道德和历史等。公元 9世纪时,几乎所有僧院都附设学校,称为僧院学校。
僧院学校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充当僧侣的儿童,称为"自愿献身者"(Oblate)。另一类是学成后仍为俗人,不准备充当僧侣者,称为"外来者"(Externe)。公元10世纪时,已有两类僧院学校。为前类儿童设的学校称为内学,为后类儿童设立的学校称为外学。僧院学校学生入学年龄约在10岁左右。 学习期限约8~10年。僧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植学生具有僧侣所必备的"服从、贞洁、安贫"三种品质。
僧院学校除传授基督教教义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育。这些都是为诵读圣经、抄写圣书和计算宗教节日服务的。后来逐渐把七艺纳入课程。一些学校只教授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称为三科学校 (Trivial schools)。只有高级的学校才在三艺之后学习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中世纪的七艺经过基督教教会的加工,已贯穿了宗教的精神,而神学则是整个学科体系的"王冠"。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中世纪中等教育的主要内容。
僧院学校的教师多由僧侣担任。领导学校的僧侣称为校长,大的学校校长则配有助手。一般学校中设有唱歌长,负责教唱教会歌曲,也负责抄写?捅9芡际椤I枰幻Ъ啵涸鸺喽窖难孕小?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口授,说明意义,学生记录讲述的内容,诵读牢记。学生入学时间不一,学习进度不等,学习时间也因人而异。教学用语为拉丁语。教学多采用问答法,实行个别教学。僧院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是极为严格的,盛行严酷的不容申辩的体罚和侮辱性的惩罚。
大主教学校 早在基督教教会建立之初,教会便设立了教义学校,对洗礼入教的教民施行有关教义、教规的训练。为了传播教义,培训传教人员,基督教教会又在城市的大教堂中设立教义问答学校,由主教以带徒弟的方式传授神学。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后,曾划分主教管区,各主教管区内设立大主教学校,直接由主教管理。后来,主教又委托专人(称为Scholastius)主管大主教学校。大主教学校以培养未来的僧侣为目的,学校的水平同僧院学校比较接近,学校设备较其为好,学科内容也更完备些。
其他教育机构 教会对教民和一般世俗群众进行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教区学校。教区学校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学校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教授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
基督教教会对女童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和女修道院中进行的。封建贵族常把他们的女童送入女修道院中接受文化和宗教教育。学习内容除读、写外,还有音乐、纺织、女红等。
在中世纪后期,基督教教会创办了拉丁文法学校,同时产生了教徒私人捐款设立的义院学校。前者是由教会控制的中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后者由神职人员任教师,但受俗人的支持和监督。
基督教教派对教育的影响 基督教内部派系复杂,各派为扩大本教派的影响,都在传教的同时致力于教育事业。中世纪早期影响较大的是本尼狄克派,后期影响较大的是托钵修会。
①本尼狄克派。本尼狄克生于意大利的贵族家庭。初为基督教修行主义者。公元 529年在拿波里附近山中建立僧院,对徒众进行宗教教育,并改进修行制度,制定教规。本尼狄克教规共73条。其中规定修行者每日参加体力劳动7小时,读书学习2小时。僧徒除斋戒冥思、孤身修炼、进行传教活动外,还从事耕作、慈善事业及儿童教育工作。后来,还从事土地开垦和学术研究等。因此,本尼狄克派名声大振,影响扩及英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和瑞士等国,在各地建立僧院多达250所。
②托钵修会。托钵修会中,方济各派和多米尼克派对教育有较大的影响,有许多高级僧侣以研究经院哲学著称。方济各派是由意大利人方济各于 1209 年创立的,1212年得到教皇的明令认可。此派一面宣传基督教教义,一面致力于平民教育。1230年方济各派在巴黎建立一所僧院,加强神学教育,也注意提高文化知识教育水平。此派曾造就了许多有名的学者。多米尼克派是由西班牙僧侣多米尼克建立的,于1217年经教皇认可。此派注重对社会中上阶级进行高等教育。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都是此派的活动据点。
基督教垄断西欧教育事业达1000余年之久。至中世纪后期,新兴市民阶层兴起,几经斗争,赢得了开办世俗学校的权利,基督教独占教育的局面才告结束。但是,基督教教会仍开办相当数量的教会学校,对世俗学校的控制和影响仍是相当深远的。 (见彩图)
参考书目
Margaret Deansley , A History of the MedievalChurch,590~1500,2ed,Methuen & Co.,Ltd.,London,1938.
Lan C.Hannah, Christiɑn Monasticism , A Great Force in History,The Macmillan Company,New York,192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