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泛道德化
1)  moral oversimplification
泛道德化
1.
It has long been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moral oversimplification" is unacceptable,however,in the Criminal Scopes of Chinese mainland,there still exists a considerable tendency of "moral oversimplification" on the evaluation of sex-involved acts,not only in the legislation,law-enforcement and judicature,but also in the academics.
"泛道德化"之不可取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在当下中国大陆的刑事领域中,涉性的立法、执法、司法活动以及学术研究,都存在着严重的"泛道德化"倾向,这种倾向与科学、理性的精神背道而驰,亟待矫正。
2)  the pan-morality
道德泛化
3)  panmorality
泛道德
1.
Tian is a result of moral metaphisics in chinese ancient thought s texts and traditional cultre,Tianren has a union of panmorality.
而中国古代思想文献和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天”是道德形而上学化的结果 ,天人关系具有泛道德化的统一性。
4)  moral-education overflowing
德育泛化
5)  the Inundant Morality
泛德化
1.
On the Inundant Morality and China Law- government;
论“泛德化”与中国的法治化
6)  Pan-moralism
泛道德主义
1.
But because of the intrin- sic Pan-moralism and absolute monarchy,such practices were defeated.
由于其固有的“泛道德主义”和君主专制的局限与矛盾,儒家和谐社会的实践未能成功,但它主张统筹社会不同阶层,统筹强势与弱势人群、贫与富、国家与国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追求,仍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补充资料:道德社会化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一般认为,个体的道德性表现为3个方面:①道德情感;②道德判断;③道德行为。道德的具体内容与社会的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在分析某特定社会中个体的道德社会化问题时,必须考虑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
  
  社会心理学中有关道德社会化的理论有3种:①精神分析论。创始人为S.弗洛伊德,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E.H.埃里克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着重从人格结构的3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它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埃里克森则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②认知发展论。创始人为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热,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L.科尔伯格。皮亚热的认知发展理论重点在于分析儿童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分──道德判断。它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有针对性地采取惩罚措施。科尔伯格则将道德发展分为 3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含2个阶段: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自出生至9岁,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外界事物或权威;第二个水平是习俗水平,9~15岁,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传统上为多数人认可的是非与正误标准;第三个水平是后习俗水平,16岁以上,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普遍的原则与个人内在的良知。③社会学习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A.班杜拉。他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社会环境条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