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ite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东周时期遗址
2) Eastern Zhou site
东周遗址
3)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东周时期
1.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there are a kind of bronze weapons in the Wu and Yue areas, which have lozenge-shaped pattern on the surface.
东周时期,在吴越地区的少数青铜兵器表面上,有一种非机械镶嵌的菱形纹饰,极具装饰性,如在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上,即分布着这种规则的菱形纹。
4) Eastern Zhou period
东周时期
1.
Study on the making technique of bronze pommels decorated with concentriccircles in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东周时期青铜剑首同心圆的制作技术研究
2.
Zheng-Han Gucheng was the capitals early or late for Zheng and Han States in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郑、韩两国先后建都之处。
3.
Study on the making technique of the ritual bronzes with cord pattern in Wu and Yue states in Eastern Zhou period;
焚烧绳索形成纹饰 ,是一种在平面上形成三维纹饰的技艺 ,能在青铜器表面形成规整的绳纹 ,可能为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古代工匠铸造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一种方法。
5) site of East Zhou to East Han Dynasty
东周-汉代遗址
6) Dongzhou ducheng yizhi
东周都城遗址
补充资料:东周都城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由于政治上列国分立,军事上兼并战争频繁,尤其是春秋史晚期铁器出现而发生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分离,引起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新的城市在各地勃兴。东周城市,尤其是列国都城如临淄齐城、新郑古城、江陵郢都等,表现了人口、生产、财富、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规模扩大,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这些城市的遗址的勘察与研究已成为商周考古的重点之一。
东周城址的发现 1929~1930年,中国学者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是对东周城市野外考古的发端。日本侵华期间,日本学者又调查和发掘过山东的曲阜鲁城、滕县薛城和河北邯郸赵王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地发现的东周古城数以百计,列国都城大都已被找到。进行过勘察和发掘的主要有:山东淄博临淄齐城遗址、曲阜鲁城遗址,山西侯马晋城遗址,河北邯郸赵城遗址,易县燕下都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洛阳东周城遗址,湖北江陵楚纪南城遗址,陕西凤翔雍城遗址、临潼秦栎阳城址和咸阳秦咸阳城址等。此外山西太原的赵国晋阳城址和夏县的禹王城(魏国安邑)、河南淮阳的楚国陈城遗址、河北平山的中山国都灵寿城址等,也都经过调查。已有的工作,主要是了解列国都城的城郭范围、城门及街道的位置、宫殿及手工业区的分布、营建和使用时间等,大规模的发掘还有待以后进行。
列国都城的布局和设施 东周一般城市的面积,小者不到 1平方公里,大则数平方公里。列国都城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公里左右,最小的秦栎阳城为 4平方公里,鲁故城也只有10平方公里,燕下都则达30多平方公里。临淄在战国中期齐宣王时,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30~40万。如果去掉1/5左右的宫殿区,则拥挤程度达到每平方公里 2万人左右,无怪乎《战国策·齐策》描绘街道上的情况是"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用水问题,列国都城几乎都建在傍水的冲积扇上。如临淄东靠淄河,西有系水(今泥河);鲁故城在泗河和小沂河中间;晋新田故城左依汾河;郑韩故城东依黄水,又有双洎河在城内南部通过;洛阳东周王城在谷水(今涧河)入洛河一带;雍城位于雍水北岸;栎阳位于石川河南岸;咸阳则紧傍渭河北岸。此外,还大量开凿水井,各国都城内均发现密集的水井遗迹。开凿这样多的水井,大概与普遍使用铁器有关。
列国都城都分为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当时把宫城叫城,居住百姓的城圈叫郭。宫城都设在全城的最高处。城郭的布局主要有4种:①如曲阜鲁故城。宫城基本包在郭城中心。郭城四面各有2或3个城门,有道路绕过宫城而互相连通。这比较符合《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的:"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之制。②如新田、临淄、郑韩故城、邯郸赵城等。宫城与郭城分开。宫城或嵌入郭城一角,如临淄、郑韩故城;或单独成城,如新田、邯郸;有的在城外郊区又有离宫别馆,如临淄。③如燕下都。宫城设在郭城以北,宫殿区超出宫城城垣范围,而以河道与居民区隔开。此外,还在宫城和郭城的旁边加设附郭城。④如郢都纪南城。宫城位于郭城中央偏南,宫城以东的郭城东南隅,可能是王室的专用地。魏的安邑似接近第一种,秦的雍城似接近第二种,咸阳似接近第三种,但尚未完全勘察清楚。无论哪一种,宫城范围一般都占郭城面积的1/5以上。
按照《周礼》的记载,主要宫殿之前,左有宗庙,右有祭祀地母的社坛;而在郭城内,又有由官府管理的商业区──市。郭城内百姓的居住区,以里为基本管理单位。里皆有围墙,门口设里监门管理。象临淄那种官署靠宫城,工商业者住在市的旁边,农民住在城外郭城城垣附近的情况,可能是很普遍的。
宫城和郭城内都有手工业作坊。一般有制铁、制铜、铸钱、制骨、玉石器、制陶等作坊。制铁和制铜,是用矿区运来的铁锭和铜锭铸造成器的。宫城内的作坊,当为各国公室直接管辖;而郭城内的作坊,有的可能是地方官府办的,有的则是战国时正在迅速发展的私人手工业。
据纪南城西垣北门的发掘,城门有3个门道,因此连接城门的街道也应三道并列。纪南城南垣西门和北垣东门为水门,中有河道直通,可知在南方水网地区,城内并以河流充道路。
各城城垣外皆有城壕。城内则有全城性的排水设施。一种是阳沟,如临淄郭城内就有贯通南北的排水沟;一种是阴沟,用陶管道排水。陶质排水管道多为一头粗、一头较细的圆筒形,以便连接。秦咸阳则发现有五角形陶管道。在临淄郭城西北城角,还发现城垣底部修建有很大的石砌涵道。
建筑台基 黄河流域列国的一般宫殿台基较矮,但主要宫殿都建在高达数米至十多米的高大夯土台基上。如侯马新田遗址北部的平望古城内,就有这种台基;邯郸赵王城3个宫城内外,总共有龙台等11个夯土台基;燕下都则有武阳台、老姆台等7个夯土台基;郑韩故城的宫城内有梳妆台;临淄的宫城内有桓公台;秦咸阳北部的宫殿区,亦多夯土台基。据《左传·昭公七年》和《国语·楚语上》记载,前 535年楚灵王曾筑高大的章华台,但纪南城内所见春秋晚期到战国的宫殿遗址的夯土台基都只有1~2米高,可见在长江流域,高大台基实际上并不发达。把主要宫殿建在高台上,既可表示威严,又便于防守和监视全城,也说明当时已具备了使用铁器和以大量刑徒、兵卒为劳动力等条件。
陵墓区 列国都城的城内或城外分布有陵墓区。秦定都雍城时期(前677~前385)的陵墓区,是在城西南的南指挥村一带;临淄郭城东北隅的河崖头一带,曾发掘到春秋晚期姜齐的诸侯墓;郑韩故城宫城南部的李家楼,1923年曾挖出春秋中期偏晚的郑伯大墓。到战国时,田齐的王陵已迁至临淄城南的牛山一带;建都邯郸时期(前386~前222)的赵王陵,远在邯郸市与永年县的交界处;建都纪南城时期的楚王陵墓,大概在城西北八岭山至沮漳河沿岸;战国晚期的秦王陵,亦远离咸阳而在渭河南岸。春秋时期诸侯的陵墓同前代一样,比较集中,并放在城里,当同实行按宗法关系和"左昭右穆"制度来集中埋葬诸侯的"公墓"制有关。战国时陵墓区远离都城,各陵墓的分布范围也远为扩大,这应同"公墓"制的破坏有关。但战国时东周君的陵墓区还在洛阳城内的东北隅。西周君的陵墓区也在王城之内的北部。燕下都东城的西北隅亦有虚粮冢和九女台两个陵墓区,大概在那里还保留着旧的"公墓"制。
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
东周城址的发现 1929~1930年,中国学者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是对东周城市野外考古的发端。日本侵华期间,日本学者又调查和发掘过山东的曲阜鲁城、滕县薛城和河北邯郸赵王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地发现的东周古城数以百计,列国都城大都已被找到。进行过勘察和发掘的主要有:山东淄博临淄齐城遗址、曲阜鲁城遗址,山西侯马晋城遗址,河北邯郸赵城遗址,易县燕下都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洛阳东周城遗址,湖北江陵楚纪南城遗址,陕西凤翔雍城遗址、临潼秦栎阳城址和咸阳秦咸阳城址等。此外山西太原的赵国晋阳城址和夏县的禹王城(魏国安邑)、河南淮阳的楚国陈城遗址、河北平山的中山国都灵寿城址等,也都经过调查。已有的工作,主要是了解列国都城的城郭范围、城门及街道的位置、宫殿及手工业区的分布、营建和使用时间等,大规模的发掘还有待以后进行。
列国都城的布局和设施 东周一般城市的面积,小者不到 1平方公里,大则数平方公里。列国都城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公里左右,最小的秦栎阳城为 4平方公里,鲁故城也只有10平方公里,燕下都则达30多平方公里。临淄在战国中期齐宣王时,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30~40万。如果去掉1/5左右的宫殿区,则拥挤程度达到每平方公里 2万人左右,无怪乎《战国策·齐策》描绘街道上的情况是"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用水问题,列国都城几乎都建在傍水的冲积扇上。如临淄东靠淄河,西有系水(今泥河);鲁故城在泗河和小沂河中间;晋新田故城左依汾河;郑韩故城东依黄水,又有双洎河在城内南部通过;洛阳东周王城在谷水(今涧河)入洛河一带;雍城位于雍水北岸;栎阳位于石川河南岸;咸阳则紧傍渭河北岸。此外,还大量开凿水井,各国都城内均发现密集的水井遗迹。开凿这样多的水井,大概与普遍使用铁器有关。
列国都城都分为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当时把宫城叫城,居住百姓的城圈叫郭。宫城都设在全城的最高处。城郭的布局主要有4种:①如曲阜鲁故城。宫城基本包在郭城中心。郭城四面各有2或3个城门,有道路绕过宫城而互相连通。这比较符合《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的:"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之制。②如新田、临淄、郑韩故城、邯郸赵城等。宫城与郭城分开。宫城或嵌入郭城一角,如临淄、郑韩故城;或单独成城,如新田、邯郸;有的在城外郊区又有离宫别馆,如临淄。③如燕下都。宫城设在郭城以北,宫殿区超出宫城城垣范围,而以河道与居民区隔开。此外,还在宫城和郭城的旁边加设附郭城。④如郢都纪南城。宫城位于郭城中央偏南,宫城以东的郭城东南隅,可能是王室的专用地。魏的安邑似接近第一种,秦的雍城似接近第二种,咸阳似接近第三种,但尚未完全勘察清楚。无论哪一种,宫城范围一般都占郭城面积的1/5以上。
按照《周礼》的记载,主要宫殿之前,左有宗庙,右有祭祀地母的社坛;而在郭城内,又有由官府管理的商业区──市。郭城内百姓的居住区,以里为基本管理单位。里皆有围墙,门口设里监门管理。象临淄那种官署靠宫城,工商业者住在市的旁边,农民住在城外郭城城垣附近的情况,可能是很普遍的。
宫城和郭城内都有手工业作坊。一般有制铁、制铜、铸钱、制骨、玉石器、制陶等作坊。制铁和制铜,是用矿区运来的铁锭和铜锭铸造成器的。宫城内的作坊,当为各国公室直接管辖;而郭城内的作坊,有的可能是地方官府办的,有的则是战国时正在迅速发展的私人手工业。
据纪南城西垣北门的发掘,城门有3个门道,因此连接城门的街道也应三道并列。纪南城南垣西门和北垣东门为水门,中有河道直通,可知在南方水网地区,城内并以河流充道路。
各城城垣外皆有城壕。城内则有全城性的排水设施。一种是阳沟,如临淄郭城内就有贯通南北的排水沟;一种是阴沟,用陶管道排水。陶质排水管道多为一头粗、一头较细的圆筒形,以便连接。秦咸阳则发现有五角形陶管道。在临淄郭城西北城角,还发现城垣底部修建有很大的石砌涵道。
建筑台基 黄河流域列国的一般宫殿台基较矮,但主要宫殿都建在高达数米至十多米的高大夯土台基上。如侯马新田遗址北部的平望古城内,就有这种台基;邯郸赵王城3个宫城内外,总共有龙台等11个夯土台基;燕下都则有武阳台、老姆台等7个夯土台基;郑韩故城的宫城内有梳妆台;临淄的宫城内有桓公台;秦咸阳北部的宫殿区,亦多夯土台基。据《左传·昭公七年》和《国语·楚语上》记载,前 535年楚灵王曾筑高大的章华台,但纪南城内所见春秋晚期到战国的宫殿遗址的夯土台基都只有1~2米高,可见在长江流域,高大台基实际上并不发达。把主要宫殿建在高台上,既可表示威严,又便于防守和监视全城,也说明当时已具备了使用铁器和以大量刑徒、兵卒为劳动力等条件。
陵墓区 列国都城的城内或城外分布有陵墓区。秦定都雍城时期(前677~前385)的陵墓区,是在城西南的南指挥村一带;临淄郭城东北隅的河崖头一带,曾发掘到春秋晚期姜齐的诸侯墓;郑韩故城宫城南部的李家楼,1923年曾挖出春秋中期偏晚的郑伯大墓。到战国时,田齐的王陵已迁至临淄城南的牛山一带;建都邯郸时期(前386~前222)的赵王陵,远在邯郸市与永年县的交界处;建都纪南城时期的楚王陵墓,大概在城西北八岭山至沮漳河沿岸;战国晚期的秦王陵,亦远离咸阳而在渭河南岸。春秋时期诸侯的陵墓同前代一样,比较集中,并放在城里,当同实行按宗法关系和"左昭右穆"制度来集中埋葬诸侯的"公墓"制有关。战国时陵墓区远离都城,各陵墓的分布范围也远为扩大,这应同"公墓"制的破坏有关。但战国时东周君的陵墓区还在洛阳城内的东北隅。西周君的陵墓区也在王城之内的北部。燕下都东城的西北隅亦有虚粮冢和九女台两个陵墓区,大概在那里还保留着旧的"公墓"制。
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