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llection of Tao Runai
陶汝鼐集
2) Tao Runai and His Works
陶汝鼐和他的著作
3) ru
汝
1.
Case Changes of the Chinese Pronouns ru and er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论三国时期代词“汝”和“尔”的格
4) Yaonai
姚鼐
1.
Containing and Profundity——Yaonai Poetry Theory of "Combine Tang Poetry with Song Poetry";
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
2.
On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Confucian orthodoxy,Fangbao paid attention to the Confucian orthodoxy,Liu Dakui emphasized the literature,and Yaonai claimed that literature and Confucian orthodoxy were a unit.
桐城“三祖”的古文理论,就文、道关系的认识而言,方苞重在“道”,刘大櫆重在“文”,姚鼐文道合一。
3.
YaoNai, who lives in the period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of Qing Danasty, is a comprehensive scholar of Tongcheng Literature School, as well as an ccomplished calligrapher.
生活于清代乾嘉时期的姚鼐,是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也是卓有成就的书法艺术家。
5) YAO Nai
姚鼐
1.
Xi Bao Xuan Shu Lu and the Academic Tendency of Yao Nai;
《惜抱轩书录》与姚鼐的学术倾向
2.
The Developement of Zeng Guofan to Yao Nai’s Academic Thoughts and Ancient Prose Theory;
曾国藩对姚鼐学术思想、古文理论的改造与创新
6) Xia Nai
夏鼐
补充资料:姚鼐(1732~1815)
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省)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敬敷诸书院讲席共40年。
姚鼐继承同乡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说:"文章之能事,运其法者才也,而极其才者法也。古人文有一定之法,有无定之法。有定者,所以为严整也;无定者,所以为纵横变化也,二者相济,而不相妨。"(《与张阮林书》)又继承刘大櫆的声气论,说:"师古文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与陈硕甫书》),但他理论上又有所发展。其一,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反对"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述庵文抄序》)。其二,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并指出其关系:"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古文辞类纂序》)其三,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废。他说:"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复鲁絜非书》)
姚鼐自己的文章,从方苞、刘大櫆、归有光上溯于唐宋八大家,而与欧阳修、曾巩之文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的。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贾生明申商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钞序》、《荷塘诗集序》、《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复汪进士辉祖书》、《复鲁絜非书》,记传如《登泰山记》、《朱竹君先生传》、《袁随园君墓志铭》,都可以看出他文章的风格。他文章的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能阔大,缺少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
姚鼐的诗,有清拔淡远之致,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河上杂诗》、《金陵晓发》、《岳州城上》、《山行》、《南昌竹枝辞》、《出池州》等,皆富有韵味。
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包括文集16卷、后集10卷,诗集10卷,又有《法帖题跋》、《左传补注》、《国语补注》、《公羊传补注》、《縠梁传补注》、《九经说》、《老子章义》、《庄子章义》等。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诗选集《五七言今体诗钞》,世以为精当,前者流传更广。
姚鼐继承同乡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说:"文章之能事,运其法者才也,而极其才者法也。古人文有一定之法,有无定之法。有定者,所以为严整也;无定者,所以为纵横变化也,二者相济,而不相妨。"(《与张阮林书》)又继承刘大櫆的声气论,说:"师古文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与陈硕甫书》),但他理论上又有所发展。其一,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反对"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述庵文抄序》)。其二,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并指出其关系:"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古文辞类纂序》)其三,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废。他说:"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复鲁絜非书》)
姚鼐自己的文章,从方苞、刘大櫆、归有光上溯于唐宋八大家,而与欧阳修、曾巩之文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的。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贾生明申商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钞序》、《荷塘诗集序》、《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复汪进士辉祖书》、《复鲁絜非书》,记传如《登泰山记》、《朱竹君先生传》、《袁随园君墓志铭》,都可以看出他文章的风格。他文章的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能阔大,缺少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
姚鼐的诗,有清拔淡远之致,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河上杂诗》、《金陵晓发》、《岳州城上》、《山行》、《南昌竹枝辞》、《出池州》等,皆富有韵味。
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包括文集16卷、后集10卷,诗集10卷,又有《法帖题跋》、《左传补注》、《国语补注》、《公羊传补注》、《縠梁传补注》、《九经说》、《老子章义》、《庄子章义》等。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诗选集《五七言今体诗钞》,世以为精当,前者流传更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