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元杂剧创作
1)  the writing of the poetic drama of dymasty
元杂剧创作
2)  Zaju creation
杂剧创作
1.
Furthermore,neglecting dramatic of the play itself,the author shows a tendency of expressing his own feelings all alone through this play which makes parts of it be more like the self-expressing poetry and the readablity of Zaju creation be obvious superior to its performanceability.
宫天挺的杂剧创作存在许多缺憾,其剧作不但题材单一,情节简单、缺乏显著的戏剧冲突,而且作家在忽略了剧作的戏剧性之后,存在一味地把曲词变成抒发自己情感载体的倾向,使得剧作的部分曲词更像是文人自抒胸臆的诗歌,其杂剧创作的阅读性明显优于搬演性。
3)  Yuan play writer
元杂剧作家
1.
It is well accepted by all schools that Yuan play writers shared comparatively humble ranks.
学界皆认为元杂剧作家地位低贱。
4)  tragedy of Yuan Zaju
元杂剧悲剧
5)  zaju of the Yuan Dynasty
元杂剧
1.
On the Poetic Characteristics of Zaju of the Yuan Dynasty;
略论元杂剧文体的诗化特征
2.
Taking relative theory in Aristotle s Poetics as a reference,the paper probes into recognition and reversal in zaju of the Yuan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study.
"发现"与"突转"乃源自西方戏剧美学理论范畴的两个重要术语,本文拟以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相关理论为参照,以元杂剧为具体考察对象,尝试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切入,探究元杂剧中的"发现"与"突转"问题。
6)  Yuan drama
元杂剧
1.
A Research Design for the Folklore Study in Yuan Drama;
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论要
2.
The Artistic Value and Cultural Details of This Special Group of Ghost Images in Yuan Drama;
试论元杂剧中鬼魂形象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3.
The structure pattern of the patriotic works of Yuan drama;
元杂剧爱国主义作品的结构模式
补充资料:宋元杂剧雕刻
      宋元时代墓葬中的杂剧雕砖,是当时戏曲表演的图像,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珍贵资料。
  
  宋元时代中原和北方地区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中的杂剧图像,多用砖雕,嵌于墓壁,也有少数在石棺上用阴线雕刻。其纪年最早的为北宋绍圣三年(1096),大多数为金代和元初,到元代末年则衰退。
  
  宋元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和石棺雕刻画的主题,都是表现墓主人生前家居的生活情景,尤其是表现墓主人夫妇"开芳宴"的情景。"开芳宴",就是饮宴时要备乐,有散乐和乐舞,后来又盛行杂剧。因此,墓葬中便有杂剧雕刻的发现。
  
  已发现的宋元墓中的杂剧雕刻有20余处,重要者有:①河南荥阳北宋绍圣三年(1096)朱三翁石棺线刻杂剧画;②河南偃师酒流沟北宋墓杂剧雕砖;③"丁都赛"杂剧雕砖;④河南温县宋墓杂剧雕砖;⑤河南禹县白沙宋墓杂剧雕砖;⑥山西稷山县金墓杂剧雕砖;⑦山西侯马大安二年(1210)董屺坚傃墓戏台杂剧雕砖;⑧河南焦作西冯村金墓杂剧雕砖;⑨山西芮城永乐宫中统元年(1260)潘德冲石棺线刻戏台杂剧画。其中第①、⑨项为石棺线刻画;第②、③、④项为浮雕砖刻,线条流畅,尤重细部刻划,为北宋雕砖艺术的代表作品;第⑤、⑥、⑧项为圆雕砖刻;第⑦项的杂剧人物为立体圆雕砖刻,戏台为仿木建筑雕砖,是最负盛名的戏曲文物。
  
  从上述图像看,表演杂剧的或为4人,或为5人,角色相当固定。以偃师和温县杂剧雕砖为例,若按杂剧段数分,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与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正杂剧,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与托鸟笼或叉手者为杂扮;若以角色说,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引戏,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末泥,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为装孤,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为副净,浑裹簪花托鸟笼或叉手者为副末。时代最早的荥阳朱三翁石棺线刻杂剧画为 4人,有末泥、副净、副末,另一人或是引戏,缺装孤。北宋末至金元时期的杂剧雕砖,或4人或5人,皆有装孤。著名的山西洪洞县元泰定二年(1324)明应王殿忠都秀作场壁画,前排 5人,自左至右为引戏、副净、装孤、副末、末泥。这5个角色为杂剧或院本中的主要角色,即所谓"五花爨弄"。
  
  金元时期仿木建筑雕砖墓的构件,有的是成批生产的,按不同型号配用。雕砖人物像包括墓主人夫妇像、伎乐、杂剧、庖厨、仆侍等。金元墓中的杂剧雕砖画,不论从内容和角色上都没有大变化,实际上没有反映杂剧院本发展的真况。
  
  

参考书目
   徐苹芳:《宋代的杂剧雕砖》,《文物》1960年第 5期。
   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