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ulbright
[英]['fulbrait] [美]['fʊl,braɪt]
富布赖特
1.
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Fulbright in the Transform of the Foreign Policy of USA to China;
论富布赖特在推动美国对华外交政策转变中的作用
2.
Fulbright and the Change of American Policy towards China;
富布赖特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3.
On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Fulbright s "Old Myths and New Realities";
论富布赖特《旧神话与新现实》演讲的历史作用
2) Fulbright Program
富布赖特计划
1.
An overview of the Fulbright program in the educational globalization;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美国“富布赖特计划”评说
3) Fulbright Act
《富布赖特法案》
1.
Fulbright was known as the American renowned statesman,whose diplomatic thought has the extremely rich contents,including actively promoting the exchan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the adopting of "Fulbright Act";Changing the mode of thinking in nuclear era and giving up the Cold War mentality;Objecting to interfering to the outside;strengthening the foreign economic aid.
富布赖特作为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其外交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具体体现在积极推动国际文化教育交流计划的实施以及《富布赖特法案》的通过;在核时代转变思维方式,放弃冷战思维,反对对外干涉,加强对外经济援助等方面,这些外交思想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局部调整。
4) The Fulbright Hearings
富布赖特听证会
5) Fulbright Program
富布赖特项目
1.
Fulbright Program and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富布赖特项目与美国文化外交
2.
This is further testified with a case study of Fulbright program, particularly its operation and effect in China from 1948 to 1949 and after 1979.
并通过其最为典型的教育交流项目—“富布赖特项目”的开展,特别是在中国两个特殊时期:1948至1949年和1979年后的实施和影响,进一步验证美国文化外交的本质和存在的问题。
6) Fulbright resolution
富布赖特决议案
补充资料:布赖特曼,E.S.
美国哲学家、人格主义的主要代表。毕业于波士顿大学, 是人格主义创始人B.P.鲍恩的学生。他分别于1912、1929、1936年获哲学、法学和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布朗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校长。1936年任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主席。1925年波士顿大学设立鲍恩哲学讲座,他任主持人,直至逝世。主要著作有:《哲学概论》(1925)、《宗教的价值》(1925)、《上帝是人格吗?》(1932)、《自然和价值》(1945)、《人格和实在》(1958)等。
布赖特曼早年追随J.罗伊斯的绝对唯心主义,后来受到W.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点的影响,最后转向鲍恩的人格主义,并对鲍恩的哲学作了某些发挥和修正。他把精神性的自我、人格当作唯一真实的存在,认为"实在"一词除了在人之中、属于和为了人以外,没有其他意义,那些在实在性上低于人的存在物,也只是因为与人相关联才成为实在,宇宙归根到底是人的领域。他在H.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影响下,强调人格是一种变动不居的过程,人格的自我同一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有时间性。因此,他的人格主义被称为"时间的人格主义"。他象鲍恩一样,把人格区分为个人的有限人格和上帝的无限人格,并最终将个人置于上帝的主宰之下。但在表面上,他企图缩小上帝的作用而强调自我的超越作用,认为每一个人通过本身的经验和潜藏的能力,可以与别人和世界联系起来,而不必借助超乎个人之上的力量。他主张用多元人格主义代替一元人格主义,认为人的活动本身的作用可以调和各种对立的理论。在认识论上,他比鲍恩更为强调个人经验的作用。他还把社会历史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认为人本身中存在的各种道德品格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是现代西方社会各种矛盾和危机的根源,消除人内心的各种冲突,实现道德的再生,是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布赖特曼早年追随J.罗伊斯的绝对唯心主义,后来受到W.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点的影响,最后转向鲍恩的人格主义,并对鲍恩的哲学作了某些发挥和修正。他把精神性的自我、人格当作唯一真实的存在,认为"实在"一词除了在人之中、属于和为了人以外,没有其他意义,那些在实在性上低于人的存在物,也只是因为与人相关联才成为实在,宇宙归根到底是人的领域。他在H.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影响下,强调人格是一种变动不居的过程,人格的自我同一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有时间性。因此,他的人格主义被称为"时间的人格主义"。他象鲍恩一样,把人格区分为个人的有限人格和上帝的无限人格,并最终将个人置于上帝的主宰之下。但在表面上,他企图缩小上帝的作用而强调自我的超越作用,认为每一个人通过本身的经验和潜藏的能力,可以与别人和世界联系起来,而不必借助超乎个人之上的力量。他主张用多元人格主义代替一元人格主义,认为人的活动本身的作用可以调和各种对立的理论。在认识论上,他比鲍恩更为强调个人经验的作用。他还把社会历史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认为人本身中存在的各种道德品格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是现代西方社会各种矛盾和危机的根源,消除人内心的各种冲突,实现道德的再生,是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