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布莱希特
1)  Brecht [英][brekt]  [美][brɛkt]
布莱希特
1.
The Chinese Complex in Brecht s Works;
布莱希特创作中的中国情结
2.
Brecht in the Chinese Eye:From Theory to Stage Practice;
中国视野中的布莱希特——从理论阐释到舞台演出
2)  Bertolt Brecht
布莱希特
1.
A great experiment on the stage of contemporary theatre——discussion of Bertolt Brecht s theory of “epic theatre”;
当代戏剧舞台上的一种伟大尝试——略论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理论
2.
Bertolt Brecht s theatrical aesthetics is not the one that scholars imagined.
在探讨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时,需要将摹仿与表现、写实与写意、体验投入与理性控制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加以区分。
3)  Bertolt Brecht (1898~1956)
布莱希特,B.
4)  post-Brechtian theatre
后布莱希特戏剧
5)  Bertolt Brecht und Konfuzius
布莱希特和孔子
6)  Brecht-reception in Korea
韩国对布莱希特的接受
补充资料: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1898~1956)
Brecht,Bertolt

   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1898年2月10 日出生于奥格斯堡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卒于1956年8月14日。1917年进慕尼黑大学哲学系,后改入医学系。1922年他的剧本《夜半鼓声》在慕尼黑上演成功,并获克莱斯特奖。1923年被慕尼黑话剧院聘为导演兼艺术顾问,不久应莱因哈特之邀去柏林德意志剧院任艺术顾问。1926年进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结合创作实践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33年以后流亡法国、丹麦、瑞典、芬兰,1941年取道苏联去美国。1947年因受非美活动委员会迫害返回欧洲,最初暂居瑞士苏黎世,1948年10月返回柏林,晚年同夫人魏格尔领导柏林剧团,实践史诗剧主张。
    
   

图片

图片


   
   布莱希特的艺术生涯始于诗歌创作,初期在形式上多采用可以吟唱的歌词和歌谣体 ,内容多描写局外人、冒险家  、海盗等非政治性题材,诗中透着一种叛逆的痛苦。第一部诗集《治家格言》出版于1927年。早期剧作《巴尔》、《夜半鼓声 》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和玩世不恭的态度  。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尝试创立史诗剧,以激发观众思维兴趣  ,积极投入变革现实的斗争  。在艺术上他创造了一种“陌生化方法” , 让观众用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 人就是人》、歌剧《马哈哥尼城的兴衰》和《三分钱歌剧》等就是这种想法的最初尝试。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阶段的结束 ,工人运动的发展,布莱希特决心用艺术直接为革命斗争服务,他把史诗剧的教诲成分推向极端,创作了一系列教育剧,如《例外与常规》、《措施》等,而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母亲》是向成熟的史诗剧转变的里程碑。
    流亡期间布莱希特写了两部诗集《诗与歌》和《斯文德堡诗集》,倡导无韵抒情诗,还写了《三分钱小说》、《尤利乌斯·凯撒的事业》、《退小说》和独幕剧《卡拉尔大娘的枪》、短剧集《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等。他的成熟的史诗剧都是在流亡时期创  作的  ,从体裁上可分为历史剧如《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寓意剧如《阿图罗·魏的有限发迹  》、《  四川一好人  》和《高加索灰阑记》;大众戏剧如《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等。在这些史诗剧的创作基础上,布莱希特于 1949 年撰写了《 戏剧小工具篇》,对史诗剧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
    
   

布莱希特剧作《四川一好人》剧照

布莱希特剧作《四川一好人》剧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